老生常谈,“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原生家庭无非是孩子成长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与教养模式对孩子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01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是父母创造的第二个自己,唯一不同的点是,在这个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的美好愿望。
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一个正向的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处理方式也是积极的、乐观的。
而那些对孩子要求严苛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消极的家长时,他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怯懦悲观、不自信的。
遇到挫折时,常常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往年的新闻中,有多少孩子是因为一些父母谩骂,学习的压力、承受不住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些案例中,部分家长对孩子人格的轻视和一些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无底线无原则的给孩子增加压力,这些行为是错误的,自有法律去追究他们的责任。
我想说的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救”。
02
下午出门的时候,坐在鞋柜上穿鞋,一个小动作不小心把鞋柜上的水瓶摔倒了地上。
动静不小,惊到了午睡的爸爸。我刚要开口说“对不起”,爸爸已经抢在前面大发雷霆,问我怎么回事,表示他要“吓死了”,说家里的杯子都让我摔完了。
我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他说什么我都“嗯嗯嗯”,穿好鞋就出门了。
先不说这是个不锈钢杯,我这是第一次不小心摔了杯子,不能说从小到大第一次,也可以说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爸爸就要用这样夸张的语气指责我。
本来,我只需要为过失打扰到他睡觉道歉,可是在短短一分钟内,他罗列出四条我的“罪状”:
1.吓到熟睡的他;
2.鞋柜上不是放杯子的地方;
3.杯子都让我摔坏了;
4.楼下的邻居会投诉我们。
这让我想到以前在家里走路,拖鞋和地板摩擦的声音也会让爸爸烦躁,其实就是正常走路踩出来的声音。
可能跟爸爸生活压力大的原因,往往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格外暴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因为找不到东西生气”、“走路的声音会吵到邻居”、“考试没有及格”等等等等,好像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少有能让爸爸舒心的时候。
03
爸爸是个很暴躁的人,和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爸爸好比一座火山,妈妈则是冰山。
小的时候他们倒是很少吵架,可是爸爸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朝我发火,我印象里一个星期至少一次,每天害怕爸爸回家,在想这个星期有没有挨骂,没有挨骂的话,就很不正常。
小时候总在想,这是不是他们养育我的意义,有一个“出气筒”。
04
一家人本应该相互理解和体谅,在充满怨怼的家庭环境内,怎么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呢?
长大以后,我尝试过和爸爸妈妈沟通,每次都以越来越生气的爸爸和我的满脸泪痕结束谈话。
所以,我只能改变自己。看很多的书,增加自己的见识。
想去很远的地方生活,这样家人们会不会因为距离消磨了意见和不满,只剩下思念?
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会非常爱他,不会逼着他做不喜欢的事,不会承受我无厘头的怒火,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我的爱。
不用再被“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