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应有画面感
——第四单元作文评讲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思路要清晰。
何为思路?思路即行文线路。以第四单元三篇现代文课文为例。如《纪念白求恩》的行文线路是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精益求精、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是按逻辑顺序写作的。《植树的牧羊人》的行文线路是作者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行文线路是作者冒险——遇险——脱险,这是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此外还有一种写作顺序,排列事件顺序,如作文《_______二三事》也可以用这种写作顺序写作。
通过写作前的辅导,布置学生写第四单元的习作题,两道题任选一题写作:
《_______二三事》
《这天,我回家晚了》
批改作业中,发现两道题都有学生选择。学生们的作文在“思路要清晰”这个要求上基本都能做得到。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大的欠缺:相对写得比较好的是第二道题,在写得好的学生里,好主要表现在叙事具体,用细节描写呈现画面;写得很一般的主要是叙事缺乏具体性,没有画面感。因此,本单元作文评讲的主题和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要有画面感。
以下通过展示学生的习作来进行讲评。
一、什么是画面感?例如这一篇作文的这一段描写:
又如这一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使作文有了画面感。
所以,何为画面感?画面感是这样营造出来的,通过描述事物,细节,给对方大脑里制造出相对应的画面感。通过描绘出一个情景,用画面感让对方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触发出更深层次的感受,这样既可以让双方拥有更逼真的体验,也能制造出一种有共同经历的假象。
而没有画面感的作文是怎样的?例如这一篇作文:
二、如何写出画面感?通过全班共同修改缺乏画面感的习作,引导学生写作文如何写出画面感。
强化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一)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春》
(二)适当增加文字的辞藻
增加适当的形容词,动词,或替换某些动词。
(三)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此内容不做为练习内容)
学生共同修改后,图二的作文就成了升格后的作文了:
三、小结:
画面感并不是老师编出来的,回归课文片段,《秋天的怀念》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感受文中的画面,收获画面感!
我狠命地捶打(敲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说)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跑)过来抓(拉)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出自《秋天的怀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拉,便罩住了。
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出自朱自清《春》
讲评后要求学生在修改原文的基础上重新写作。写作要求:要写出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