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书报告
引言:
山西省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这里人文荟萃,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员,清多艺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的柳宗元就出生在这里,而在永济市的普救寺里,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在这里发生了。
《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崔张的爱情故事流传甚久,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但是其是以悲剧结局,但是在王实甫所写的戏本中,一改悲剧结尾,以张生和莺莺永结良缘结尾。
内容概要:
张生在普救寺对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却无计亲近。恰遇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莺莺的母亲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但是,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拷问红娘,却反被红娘几句话说的无言以对,勉强答应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莺莺与张生永结良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
理论与方法:
《西厢记》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正面提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地反映了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张生与莺莺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而家世显赫的莺莺和落魄书生张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对。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最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一系列的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就更加丰富。
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多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赖婚”、“赖简”等一系列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个人认为小说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在小说的结尾,郑恒撒谎造谣张生考上状元后又在京城娶妻,最后张生赶回,郑恒撞死。对于郑恒撞死这一结局作者草草的为郑恒安排了下场,未免太过潦草。
个案分析:
在这部元杂剧中王实甫将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的十分完整,剧中的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让他们以兄妹相称,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我比较喜欢崔莺莺这个角色,其大方面的性格特征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作者细细刻画其也有一些富家小姐的脾气,也是因为这些脾气为全本提供了不少的笑料。在“赖简”中就可以感受到其可爱之处。也可感受到作者刻画人物的深刻立体性。
评价:
《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的恋爱方式对戏曲创作中才子佳人剧的创作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剧作部分化用《西厢记》的情节、时见《西厢记》创作手法的影子。但是仅仅局限于模仿,却未曾突破。
把给相爱的男女牵线搭桥的人称作红娘,这个说法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一直使用,由此可见这部杂剧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其取材于唐朝元稹所作的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内后世的词人,作家改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而王实甫将其悲剧结尾加以改编,对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情节更加完整,使其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名声大震,对后世流传极广。在《红楼梦》中也曾有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可见《西厢记》对于曹雪芹创作影响之大,《西厢记》也是越剧至今的著名之一,一直流传。
结语:
才子佳人溯源头,崔张红娘看西厢。
不求财名与权贵,只求与尔共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