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9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一口鸡蛋糕吧,特别是小时候家里人不常买零食,往往要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口的鸡蛋糕,便成了人间美味,焦黄的外壳,用手掰开,里面是金黄的蛋糕肉,松软香甜,一瓶牛奶,一块蛋糕,便是一顿美味的早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看书的时候特别喜欢注意里面关于美食的文字和图画,还记得当时的剑桥英语书里有一幅蛋糕cake的图画,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彩笔画,但也足够惟妙惟肖,当时底下的翻译是我妈给写上的,“鸡蛋糕”。
以前还是奢侈品的鸡蛋糕,现在早已家喻户晓,也是人人吃得起的大众美食了,大学期间,我有了自己的生活费,可以一定程度支配自己的吃喝,学校的麦香田面包房便成了我隔三差五光顾的场所,他家的鸡蛋糕便宜、好吃,花生酥也是一绝,几乎每一个下自习的夜晚,我都会从新街教室或是图书馆拐到面包房,买上一袋鸡蛋糕,边走边吃,剩下的当做第二天的早餐,这样就可以多睡一会了,周末中午下课,也会去买几块,权当饭后甜点。
大学毕业初涉职场,虽然工资不高,但还是勉强可以负担日常吃饭的开销,也算是经济独立了。我吃的鸡蛋糕种类也更多了,其中詹记蛋糕店就很不错,它家的招牌“无水蜂蜜蛋糕”,去晚了就没有了,价格也非常实惠,尤其是刚出炉的蛋糕,热腾腾、香喷喷,瞬间勾起人的味蕾,他家的店无需吆喝,仅是香味就可以吸引行人频频驻足。
疫情期间,大家都被限制出门,外卖、奶茶、火锅也吃不到了,于是在家倒腾各类手工美食,凉皮、蛋糕、馒头,久违的鸡蛋糕也被妈妈端上了餐桌,取鸡蛋打散,加适量糯米粉,再倒一些牛奶,端上高压锅蒸一段时间,便是清甜可口的自制鸡蛋糕了,无油无糖,健康低脂,居家美食必备,本来打算戒碳水的我,却一吃就是好几块。
读到民国时期的故事,当时的一位大家闺秀,从小养尊处优,后来突遭变故,家道中落,晚年居隅一方小小的弄堂里,但即使生活贫苦,也没有放弃对精致的追求,没有烤箱,就用电饭煲蒸蛋糕,这里的蛋糕,已经不仅仅是一样普通的食品,它更是一位老人对已逝光阴的怀念,在困境里生存的一丝亮光。
随着线上零售的兴起,街头巷角的蛋糕店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电商纷纷推出自己的蛋糕品类,袋装的小蛋逐渐糕取代了现烤的传统蛋糕,吃起来是一种工业化的甜味,没有手工制作的朴实,“咸蛋黄蛋糕”、“抹茶蛋糕”、“芝士蛋糕”……种类繁多,也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但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那样,“最好吃的煎饼果子,还是我家楼下的那家”,煎饼果子如此,蛋糕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