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偶得一本好书,黄启团先生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之所以称之为好书,始于书名(或许你有同感),继而初看内容,直击心灵,对很多现实问题的解读,振聋发聩。对于一个教育教学工作上比较认真,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竟然愿意在认知上做出相应调整,在行动上愿意为之做出改变,心想之下,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一本不折不扣的案头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期也出现了一些加强教师心理建设方面的好书,比如《教学勇气》,提出教师需要不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对于家庭教育,类似也有一本书《父母的觉醒》,让父母从与孩子的互动中成长。这些书籍,用现代文法写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君子求诸己”,即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把别人当成自己成长的镜子,交往的行为模式是内心的投射。进而调整自己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优化人生。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中职,中职的学生有近60%来自于单亲、贫困和留守儿童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毫无疑问需要追溯到他们的家庭,即家庭对他们实施的家庭教育。如果需要深度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必然涉及到孩子父母的关系,即婚姻和家庭建设。很多家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冷暖自知,网语“白天好夫妻,晚上好邻居”的夫妻相处还有一定的比例,很多家庭还有很多,他们生活在焦虑和煎熬中,渴望改变却又不能自知自省。
社会出现内卷,人们出现平躺,这算是社会的一些样态,有人用固定性思维认定,这就是命;也有一些人,内观自省,秉持成长性思维,不断发出灵魂追问,也在不断地反思“谁把自己逼到如此境地?”
黄启团先生有24年的心理治愈的经验,一位用行动去帮助人、改变人的资深心理学者,为了大众福祉,将心得成书,心存敬意。
有时,还想到,黄先生把心法公之于众,不是丢了饭碗,影响了他线下的营生?以前是这样想的!在学习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对于成人的学习有了足够的认识后,深知,不然。
智慧之人把知识、能力和智慧用文字表达与传承,他们再用网状思维把树状知识体系用线性的文字 进行表达,而读者是否能还原其中的要义,可能不是朝夕之功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付诸实践。
今天先分享书中的有关爱的表述内容,什么是爱?
印象中,我能分清喜欢与爱的区别,并且偶尔在课堂上对有些学生作敲打之用,也会在成人的交流中表达一点。我是这样说的,好比一朵美丽的花朵,喜欢就是想占为己有,会摘下它,结果可想而知,花会因为缺少持续的营养的供给而凋谢;而爱则是施肥、浇水、遮阳,呵护成长,继而产生修身、爱护之感。有时还生出阳明先生修身之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用在此处,似有不妥,却也心照不宣。我自以为卖弄成趣,但黄老师的说法更有令人信服之感。
附原文(P226):
所谓爱,就是当我口渴了,喝了一杯水之后不再口喝。但我开始觉察到身边的你也许有跟我一样的需要。于是,我由内而外地生起慈悲心,心甘情愿地为你倒一杯水,送到你的面前,这叫作爱。所谓“仁者爱人”,当一个人能推己及人,觉察到他人的需求,并愿意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充满了爱。
而反之,当一个人内心缺失时,他只会不断向身边的人索取,以满足他内在的缺失。
基于这样的认识,观察社会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婚姻状态,他们的确存在,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内心缺少爱,寻找的是自身需求的满足,后期出现的婚姻状况有偶然,更有必然。唯有学习修炼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我,让自己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