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对知行合一不太理解。知是知识还是理性的内容呢,行是实践吗。知和行之间的距离很大吗。带着这些问题,听了一个讲座,感觉到有了很大进步。
知是和行要能合一,是本我和自我的的高度一致。心里所想的所知道就能付诸实践,而且还能成功。这是多么高度的自信呀。
有时候会想,人什么时候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呀。平时总是纠结与很多愿望无法实现,关键还是知行之间有了区别。要么是担心,要么是害怕。总之,无法迈出第一步。于是想的越多烦恼越多,而且多是空想。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的。这里关键是你不自信,为行为找出这样那样拒绝的理由。
蜀僧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想到了就要去做,去行动。如果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也就失去了行为的最好时机了。
要想知行合一,也是很不容易的。天地间,要抛开心里的小我,成就世界的大我。很多的想法之所以无法实现,是因为有一己之私利。很多人知道孝顺父母是对的,但就是不去做。平时很少去看望父母。这首先不时真正的知,其次,知道了,就要义无反顾的去做。
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空留终身遗憾了。当然,很多事情也不能脑子一热就去盲目行动。知行合一,是心里对所要做的事情有必胜的把握,有整体的谋划。
王阳明在江西平乱的时候,很多的占山为王的人都被他打败。一些看似无法实现的行动都成功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说明。当他在胸中谋划好进攻的策略后,就已经想到了成功。也就是所谓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
当然了,要到达这样的境界,需要不断的修行学习。毕竟平凡普通的人是最多的,我们无法达到圣人的境界。要是这样的话,你平时就不要多想多知了,知识越多,有时候反而会生出很多的烦恼。因为你没有能力去实现呀。
平凡人的知行合一,越简单越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稳稳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平淡才是生活的根本。就像禅修的故事说的那样,吃饭时候就是吃饭,睡觉时候就是睡觉。那种心无旁骛的境界,不久是知行合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