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天下传,迷醉了后世人,黄童白叟皆知“寒山寺”,更令历代人人对寒山寺趋之若骛。
1903年,陆锺琦提出重修寒山寺,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直隶总督陈夔龙由中州移节抚吴。
在陪同陈巡抚夔(音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龙视察时,陆锺琦特捧上自己处心积虑之重修寒山寺设计,并特意引陈总督入寒山寺以观,但见门庳且隘。登其大殿,榱桷(读音cuī jué,意即屋椽)粗存。达观于其左右,则荒葛崩榛,中惟燕葵兔麦而已。文待诏所书唐张继诗,旧刻石寺中,可辨者仅数字。中丞叹曰:“名胜之地,荒芜至此。官斯上者,与有责焉。吾曩者(读音nǎng zhe,意即从前)远在大梁,缅怀兹胜,形之歌咏。今临其地,其能恝然(读音jiá ran,无动于衷)乎?”乃与僚属共谋修葺,自方伯以下,不谋而同辞,愈曰:“美哉,斯举乎!”各捐俸廉,赞成其事。
话说这陈夔龙是何许人,竟有如此好修葺并保护名胜古迹之德也?
陈夔龙(1857年5月25日—1948年8月17日),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室名花近楼、松寿堂等,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原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
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全城一派狼藉,到处烈焰冲天,众多的名胜古迹被战火焚毁,幸存的也是一派残破不堪的景象。
在东华门一带,“蓬蒿满地”;午门、天安门、太庙、社稷坛等处,为炮弹伤毁,中炮处所,密如蜂窠;天坛、先农坛、地坛、日坛、月坛及各主要街道上的庙宇等,大半被焚毁;而正阳门(即前门城楼),早在1900年义和团焚毁前门大街大栅栏老德记西药房时,因火势失控就已被延烧。
战火已经无情地吞噬了古城那迷人的风采。
陈夔龙等人受命全身心地投入重建北京城的工作,每天逐一视察各处工地。工匠们也日夜紧张劳作,从各地筹集来的大批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城。施工进度一天超过一天。
重修北京城的浩大工程竟然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基本竣工了。北京城又重新恢复了昔日雄伟壮丽的英姿。
陈夔龙到江苏任职后,虽身在漕运总督任上,心中仍一直惦念着尚未修复的北京正阳门城楼。
他便倡议各省督抚捐资助修,并带头首先捐献白银1万两,各省督抚从公款中拨出白银共计三十多万两,终于光绪三十年年初启动修复,到光绪三十一年年末,使正阳门城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新巍然屹立在天安门正前方。
续说,正因为陈夔龙对古迹与文明的承继之德,他在上任江苏巡抚伊始,借陆锺琦之议,便再提出重修寒山寺,以巡抚之名上奏并很快得到朝上准。
陈夔龙巡抚之动议与陆锺琦不谋而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待陆锺琦敲定寒山寺全寺重修规划设计及图纸,上报获准,遂由贵阳制车创始经营,招江南园林鸠工始动工。
陈夔龙一众官,捐俸鸠工(读音jiū gōng,意即聚集工匠),拓其门闾,使临大路,构堂三楹。由堂而进,东西之屋各三。东屋宏敞,宾朋之所燕息也。西屋稍閷,则凡寺中旧碑,咸植于是。以文待诏所书张懿孙诗,今已残缺而重刻焉。堂之西,尚有隙地,乃构重屋,是曰锺楼。铸铜为锺,悬之其上,以存古迹。原来的山门改作了二山门,上面砖刻的“寒山寺”三字依然保留着,狭窄的庙门则往两边扩展了,成了三开间的模样,中间是两扇门,两边是一米多高的栅栏,如衙门般。
既而由贵阳制车创始经营。锺琦亟赞其议,范锺树石,辟厅事,葺(音qì,意修理房屋)僧舍,而基础确立。
陆锺琦一心为姑苏兴旺,治理府城得法,政绩突出,备受吴郡官民之爱戴。
论曰:重修寒山寺之业连年不止,但因国库无银拨供,更是扩建寒山寺的土地等问题,迟滞了寺庙建设。而此时,陆锺琦被命去湖南按察使,则尤有不能已于言者。苏府用为称述斯寺形胜之迹,以厘订旧说沿袭之讹,且举锺琦两度来游始终其事之前缘,记诸寺壁,以备他日编辑寺志者之一助云尔。……此后,寒山寺重修业,甚至一度被搁置⑧。
欲知漕务完竣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