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捧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比之年少时,有了更多感悟。正好,借此机会借这本书来谈谈我对好书的理解,来谈谈一本好书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
相信,喜欢小说写作的我们也会感兴趣于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喜欢小说写作和小说阅读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渴望:什么是好书,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说,关于这一问题,《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平》告诉我们,一本好书要具备三个向度:厚度、温度和小说结构的力度。
《平》是一部有厚度的书。
私以为,一部小说的厚度首先体现为历史感,其次体现为哲理性。以史为镜可以让读者反观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哲理性又可以让读者达到对人生世态的深入把握和对自我的深入认识。不过,小说的历史感和哲理性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小说不是历史书不是哲学书,它必须以故事为载体,实现历史叙述和哲思启发。
《平》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读《平》第一感受是它的历史感,具体说就是它的时代性。可以说《平》的最大魅力就是:能唤醒几代人的记忆。比如《平》的第一部对孙少平中学时代的描写,勾起的是改革开放前后,几代农村学子的共同记忆。
也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孙少平的人生轨迹,是我们,是每一个农村孩子求学的历程:从农村的小学出发,到县城的中学,再到省城的大学,然后,工作结婚娶妻生子。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是按着孙少平的道路成长与发展的。
以七十年代的我为例。到我上中学的八十年代,生活条件以及方方面面都比孙少平上中学的七十年代要好。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成长历程,读到这一段,会情不自禁会对比孙少平的中学,回忆自己的中学,进而联想到几代人的中学时代,甚至联想到今天的农村教育,今天的县城状况。在感慨的同时清晰地看到,滚滚历史长河中整整几代人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变化。
《平》是一部有温度的书。
这个温度主要指情感。从作者角度看是指小说中的情感表达,从读者角度看是指小说能够拨动读者心弦,使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患难共真情。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好书的温度主要指情感。
私以为,温度是一部小说的灵魂所在。如果厚度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时代的,阶层的,民族的局限,而小说的温度却可以贯穿这一切,打动所有人。因此,温度具有超越性。
比如动人的爱情,是每个人每个时代的核心主题,关于爱情的无望我们也都不陌生。《平》中的爱情就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望,少安和润叶是这种无望爱情的典型代表。
书中这样写道:“……不过,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了。记得小时候,不光娃娃们,就是有些村里大人,也开过他们的玩笑。说她是他的媳妇。可是,当他真正懂事的时候,就知道这的确是个玩笑。”
相互的爱恋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走到一起却成为一个玩笑。这现实中又有多少爱人如少安和润叶,相爱却被永世分离,无爱却要一生相守。读这一段,会联想到后来,润叶和向前之间的婚姻悲剧,忍不住内心汹涌眼眶发热。是的,这是故事又是人生,这似乎事不关己但又与己息息相关,因此而拨动读者多情的心弦,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他们的别样爱情。
再比如关于生活的落差,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无法避免的,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写少平中学毕业回到农村后的落差。
书中这样写道:“他从此后,就要开始这样的生活:他每天要看的是家里人的泪水,疾病,饥饿和愁眉苦脸。他将没有住处,在家里喝两碗稀汤饭后,继续到金家湾那边找地方睡。当然,第二天还要早起,因为要返回田家圪崂这面的一队来劳动。毫无疑问,他将再也没有读书的时间……”
这就是中学时义气奋发的孙少平,中学毕业之后的残酷现实: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更没有书读。读这一段会有深深的无力感从心底升腾。对于孙少平是这样的现实,对我们每一个读者来说,未必经历少平同样的痛苦,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无力左右的现实。读者会在不经意间被孙少平的窘境所感染,会想到自己,想到现实中的无力和不如意。从而产生一种分不清彼此,分不清故事还是自己,是历史还是现实的复杂心态。
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小说的厚度很重要,是衡量一部小说是否具有大家风范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厚度,必须要通过小说中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来得到表达。厚度与温度相辅相成。
平是一部有力度的书。
读《平》时,不知不觉会产生惬意的阅读享受。能让读者产生这种享受的原因,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就是作者令人叹服的小说结构力度。
还以第一部为例。第一部写了1975年到1978年间的事情。其中开篇的1975年用了31个章节进行写作,1976年和1977年分别用了10个章节,1978年仅用4个章节。小说的结构力度就体现在,故事的书写有详有略,关键处不厌其烦,次要处一语带过,可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我们再具体分析作者在写作1975年时的结构力度。开篇的1975年是整部小说的重头戏,所以用了31个章节;其中1975年的春天是重中之重用了18个章节;其中的其中,围绕王满银事件又用去6个章节详写了发生在一天内的故事。
六个章节一天的故事写的是:孙少平周末回家,巧遇王满银被劳教。此事件让孙玉厚一家因此乱成了一锅粥,进而牵连到他们的叔叔孙玉亭,给这个文革积极分子出了大难题,并影响到他的“仕途”发展。
这六个章节一天的故事,首先讲的是发生在孙玉厚老汉家的一件事。但其次也把《平》中的主要人物做了介绍;再其次,还把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做了介绍,这样的小说结构可谓一石三鸟。细品,感觉小说的结构像一枚洋葱,一层裹着一层。看上去关系很密切,仔细看又不完全相同,因为,一层有一层的尺度和侧重。
结语: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在大学时代。后来再没碰过,所以,故事情节甚至人名也都忘得差不多了。来无戒学堂后,不止一次听到小伙伴对这本书的溢美。我就想了,真的吗?到底有没有这么好看!
果断下单再次捧读。于是我发现,大学时代其实没有读懂它。我还发现,有些书,你看过了未必真懂它;有些书,读懂了也许只是一刹那,但是,这一刹那却是用你一生的经历体悟为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