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大约可追述到大航海时代,当时海运的兴起使得各国的农业和制造业产品特别是精加工制造业产品的国际间运输便利起来,国际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由于气候、人口、文化环境的不同,各国自古就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中国的茶叶、瓷器,美洲殖民地的农产品,欧洲的纺织品。
由于生产成本不同,各种产品在各国的价值不同,商人们将各国的特产运输至有需求的国家,从中赚取利润差额,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地连接起全球市场。
所以说早期的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原因,而非结果。
后来随着欧美先一步进入工业革命,用科技树立起了产业壁垒,占据了产业链上游。
全球逐渐形成了发达国家占据上游,发展中国家占据下游的大致分工。
最朴素地说,发达国家造的发展中国家造不出来,而发展中国家造的发达国家能造出来,只不过成本更高。
因此发达国家就掌握了全球产品的定价权,获取了国际分工中最大的利润。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国际分工激发了各个国家最大的生产力,也让资本利润在全球得到平衡,对于世界是全然有利的。
但对于国家来说,一些重要行业不能受制于人,为了国家安全,要产业保护,要用政策来抑制这种资本的自然规律,阻止产业的自然转移。
这个体系在挑战和变革中发展,最近迎来了中国的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巨大的市场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在中国生产比其他国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下游产业蜂拥而来。
这个阶段,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互补远大于竞争,因此关系很和谐。
只不过中国有一个大国梦,不满足于下游产业的国家分工,在消化了下游产业后,逐渐开始侵蚀发达国家的上游产业,并让美国感觉威胁到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而在此期间,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一些下游产业也在逃离中国,近来总能看到很多东南亚国家进口的衣物,正是那里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了资本和产业转移。
而要阻止这种产业流失,很难。
无非两条路,一是科技替代劳动力,二是政策限制,但是政策限制是有局限性的,要对抗经济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比如对进口衣物增加关税,那老百姓就要以更高的价格买衣物,如果对本国衣物产业予以补贴,那同样要消耗财政,只有特别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产业才值得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今天的中美,毫无疑问开始了争夺上游产业的主导权,美国试图以高关税来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实质上是企图以一种贸易保护来达成另一种贸易保护。
而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自然不甘屈服。(人民就不说了。。。)
在这场拉锯战中,作为中国整体,即使有曲折,但终究不可能输,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强的生产力,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经济规律大势,美国或许可以阻挡一时,但无法阻挡一世。
作为韭菜,在大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思考怎样才最有利于自己,或许是我唯一能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