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的研究工作很是艰难,计算机把数据数据计算好了便在在油纸上打印出来,过一刻钟的时间,随着机器打印的声音滋滋作响,又同样的出来一张,科学家们就盯着这些油印在纸上的密密麻麻的物理量,准备着从这些数据里找出一条有价值的数据,而于敏先生是这群科学家中里唯一一个有能力把这些数据归纳总结然后形成一个明确的数学图像的一个人。
随着研究进入瓶颈期,于敏先生来到了上海研究所,一个深秋的傍晚,晚饭后,于敏先生和同事蔡少辉在技术所小路散步,散着散着,他的脑子里突然崩来一个从未有过的想法,这让蔡少辉兴奋不已:多年的研究工作造成的直觉告诉他,这个方法能行得通!事实也是如此。这个想法成为了小组突破技术的关键所在。就像冬日里堵塞河道的坚冰在春天迸发出第一声巨响,于敏先生,这个春天的魔法师实展魔法,让氢弹研究大江上凝固的冰坝陡然土崩瓦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后氢弹的研制工作便像滚滚江水一路向东畅通无阻。
1967年6月17日。大漠上空升起了另外一个太阳!蘑菇云拔地而起,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离不开于敏先生的无言付出。早在1961年,于先生就已经开始氢弹理论的研究。当时的于先生正处于研究事业的巅峰期,再给他几年时间,原子核理论研究便会踏上一个崭新的高度。也许于先生便是国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名利双收。可没有那么多的也许存在,于先生说道:虽然世界上有氢弹,但中国却是一穷二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的不让中国搞氢弹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到中国近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这句话从老人的嘴巴里巍巍颤颤的说出来,虽然因为年纪的原因显得口齿不清。但其中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语气溢于言表。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边是自己所挚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一穷二白的轻核理论。一边是无法尽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本分的遗憾,一边面对着氢弹研究任务的紧迫。于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前者皆可抛。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在诗里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于先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一选。便是二十八年晃晃青春岁月。他把最好的年华倾注在这他并不感兴趣的氢弹研究理论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先生最推崇最喜爱的两位历史名人,岳飞和诸葛亮。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若时光倒流,那个白发苍苍对着妻子流泪的九旬老人,那个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中年男子,那个家境贫寒,无法回家只能孤独一人在北京市郊区景山就着凉风学习的青年,那个12岁刚学会自行车却在天津城内险些被日本人驾车故意碾压的少年。他不会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今天会与氢弹这个人类最恐怖或者说中华民族最强力的自保武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以后,才为人所知。
邓稼先先生身染恶疾不久便泯然长逝,于先生三次重病几乎魂散大漠,郭永怀先生在从罗布泊飞往北京的途中飞机坠毁牺牲,姚桐斌,赵九章。。。。。先辈们自己的故事和生命告诉大家什么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