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心思细腻,具有一定的共情力,在人际关系中能够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敏感过度,则会适得其反。过度敏感的人和别人相处时,总会觉得别人处处针对自己。别人的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无意的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让他(她)内心波澜起伏。性格强势的人可能会因此暴跳如雷,对对方发起攻击,造成鱼死网破的局面;性格软弱的则会忍气吞声,继而转化为攻击自己,导致抑郁而终。这简直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因此,过度敏感的需要培养自己一种能力,那就是“钝感力”。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呢?
因为拥有钝感力的人就像给心灵穿上一件铠甲,因而能够毫发无伤地在人性的丛林中行走;而不具备钝感力的人,时时谨小慎微地捧着一颗玻璃心,一不留神就眼睁睁地看着它碎成渣渣。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就是一个“钝感力”很强的人。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换作钝感力弱的人,要么豁出去拼个你死我活;要么含羞忍辱, 抑郁成疾甚至一死了之。
但如果这样,还会有后面的成就吗?
反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过度敏感的人,她容易春恨秋悲,顾影自怜,因而身体虚弱,最终年纪轻轻就死了。不可否认,林黛玉的敏感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但放到现实生活中就不可取了。
由此可见,钝感力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如何拥有钝感力?
我认为首先要扩大格局。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容易患得患失,身心不安。如果能不断地扩大自身格局,那么无论面对什么,内心都会波澜不惊。这就好比把一块小石头扔到脸盆里会溅出水花,而丢到大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其次要树立目标。目标是你在人生的土壤中扎下的根,一个人只要有目标就能在人生的风雨中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为他(她)自始至终知道自己要什么,会根据目标做出取舍,而不会意气用事,浪费时间和烂人烂事纠缠。没有目标的人,就如风中柳絮,别人一个喷嚏,就会把他(她)喷得很远。
再次,学会厘清边界。我们真正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自己之外的都具有不确定因素。既然外在无法控制,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按住当下那颗躁动的心,使其“风雨不动安如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而这需要很深的修为。
最后,要学会健忘。不开心的事情在大脑中要迅速翻篇,不让它过度停留,如果陷入思绪反刍,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于事无补。
当然,培养“钝感力”并不是要变得麻木、冷漠、懦弱,而是懂得珍惜生命,对于那些没有意义的人和事自动屏蔽,把宝贵的精力投注在自我成长上,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