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踢猫效应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为何我们今天孩子的自杀现象,抑郁症患者会增多?甚至还有相约一起去寻思的群。今天我们的孩子面临的精神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前两天和爱人聊天,她给我讲了一个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的案例,提醒我们应该注意在生活和学校避免踢猫效应的发生。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一下对踢猫效应的解释。“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今天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原因很多,但是长此以往的踢猫效应也是原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通过爱人对踢猫效应的分析和我的自学,我意识到其实我是有这种问题的,在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比如在家庭中,作为一名家长,我本身就有权威性。尤其是我发怒的时候,我观察到孩子被我无故训斥之后,有时他就会把他的玩具摔在地上来发泄。他害怕我不敢顶撞我,但又急需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于是他心爱的玩具就成了出气筒。
作为学校,尤其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其实更容易出现踢猫效应。当我们把学习成绩,班级记录,宿舍卫生等都进行量化,而且刻意量化后,出现三六九等势必成了必然。教育本来应该是标准参照评价,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结果我们为了获得成绩的最大化,把教育评价搞成了一刀切的常模参照评价,试图把一切按照分数纳入考评。教育的评价比较复杂,需要谨慎为之,因为班级本身的学情也好,教师配备也好都会有差距,如果做不到客观,因为成绩排名问题由上向下施压,可能会造成校长训斥班主任和老师,班主任和老师训斥学生,学生“踢猫”的现象就可能发生。
面对踢猫效应,我们老师一方面要极力避免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踢猫效应。当然,我们还得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踢猫效应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去交流和教育,避免因为高压造成的反抗。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其实我们应该在班级逐渐走向自主管理,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比如西安市东城一小的少年仲裁庭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它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则的制定让学生尝试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我相信从少年仲裁庭走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