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公子《祭柩台》
祭柩台
战国通魏有古道,
途径滕州坝陵桥。
桥架东西割牛沟,
志载石桥孟尝造。
沟南百米古路西,
巍巍土台数丈高。
古台黄土植麦粟,
四面断崖菁菁蒿。
鬹盉杯罐史前陶,
陶片密布伴野草。
商周遗址汉时迹,
片片白云台上飘。
薛公孟尝曾事齐,
昏君疑文因宵小。
豪士三千随归薛,
魏王虚相来聘邀。
一朝卒于大梁邑,
引幡载柩过坝桥。
祭柩台上祭灵魄,
归葬薛城东北角。
农夫不问千古事,
身躬镰割枯禾苗。
行人匆匆过沟桥,
牧羊仍食台边草。
笔者按:
明清《滕县志 古迹志》:“霸陵桥,在(古)薛城南,相传孟尝君建。”
霸陵桥,即坝陵桥,在今滕州市张汪镇境内,薛国故城西南十里,有古道从薛通向西南,过祭柩台下。桥下有东西河沟,即割牛沟(《通志》作“赶牛沟”)是薛国城内向古泗水的泄洪道。坝陵桥是古时楚魏通向薛滕鲁邾齐等国的古道,也是汉唐长安、洛阳通向东方的要道之一。
祭柩台,俗称祭灵台,或祭柩山,或祭灵山,相传孟尝君归葬于薛在此祭过灵。
祭柩台,在考古上称为“前坝桥文化遗址”。《滕州市文化志》记载:“前坝桥文化遗址:位于张汪镇前坝桥村西约50米处。1973年和1982年县博物馆进行过两次调查。1983年12月,山东省考古所和县博物馆联合进行调查,后又经过多次复查。 遗址为一台形高地,俗称祭柩山,遗址北约30米有小苏河由东向西流。“寄柩山”原高出地面6米,现仅存2米左右。遗址中央突起,四周缓低,形成一块坡地,突起的高地由于取土,局部形坑状。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7500平方米。遗址上层为汉代墓葬群,下层为周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 ”
《滕州市建筑志》[1989年6月第一版]滕县古遗址一览表载曰:“坝陵桥:张汪镇前坝陵桥西的寄柩山;面积:8000㎡;文化遗物:石铲、器口、鼎足、高柄杯等;时代:北辛文化。” “又据坝陵桥遗址的文物考证,在前坝陵桥村西部附近,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这里便有先民在此处临河聚居。其遗存生活、墓葬古迹,又由岳石文化时期的夏代昌盛之时开始,向下延续到商、西周、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对应时期的文物遗存。”
坝陵桥遗址始于北辛文化时代,兴盛于大汶口与龙山文化时代,极大可能亦是大汶口至龙山时代的史前古城遗址,有必要亟待勘察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