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阅读兴趣,都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
很喜欢这里提到的一种阅读态度:
“在还没有找到特定学术方向的时候,他们总是抓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管它是经典著作还是通俗读物。有兴趣了,就读下去;乏味了,就丢下来。”
这种态度让人觉得读书并不是那个艰难而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一件自由欣喜信步之间的网格,从这里开始,走到那里,它是网格的组成部分,曾是这本书的下一站,也成为了下本书的出发点。而书籍集结成了这样一种“超链接结构”,四通八达,可以深挖,也可以延展,我想起了印象笔记法里面提到的彼此间的超链接,可以快速导入到相关的地方,查阅内容;类似的还有绘制概念地图,地图网络以及它的长程链接让我们脑海的东西变成一个网,让知识与知识间发生接触、关联以及碰撞出新的火花。
那么这个“织网”的过程,一定要从经典开始吗?
书中提到了胡适推荐书单的过程,而那里有段话我也曾不止一次听到过:
“我想,这或许不是胡适在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他的知识观念:要以海量地读书作为基础,再步步攀登。类似的“知识观念”还有很多:要读经典,不要读热闹的畅销书;要读原典,不要读二手转述;等等。”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之前我也是一直这样信奉着,感觉一定要非读经典大部头不可,可后来发现经典真的很难“开始”,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已经开始3次了,还没有完成,还有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些书对我目前来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但,也会有一些桥梁类的书籍也很值得阅读,就像叔本华那本《人生的智慧》,写给大众看的一本书,或者这本《阅读的方法》、《洋葱阅读法》,以及还有入门引导的内容,比如夏鹏老师的《哲学的故事》系列、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还有晓松老师的《三体》导读等等,这些都让我和经典之间产生了关联,而不是让经典“高不可攀”。
而在初期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看看自己欣赏的老师推荐的书籍,也是很好的,特别是你认可的人潜心推荐的书,很值得一看。开卷有益,这是我对之前读的书的整体感受。而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每本书都会延展出几本想要继续读的别的书,而这个延展的过程有点“主题”阅读,专题研究,就类似前文所说的“知网”了。之前我们参加读书训练营的时候,白老师常常和我们提起要找到阅读的乐趣,就是将这种“成瘾”的可能性转到阅读上,通过捡金豆、获得愉快体验,让书籍变得爱不释手。
那么网络爽文是否值得阅读呢?
万维钢老师确实说过一句话:“网络小说是这一代中国人的重大文化成就,我们很可能已经找到了给读者制造爽感的终极公式。”
那这个公式是什么呢?我自己也曾是网络小说的资深读者,觉得这个公式应该可以写成:
爽感=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成长路径+金手指作弊。
这个分析真是令我拍手叫好,作为一个熬夜刷了很多网络爽文,也写过网络小说读书笔记的人来说,网络小说确实上瘾,但刷了这么多,我发现不同的网文都有他特定的受众人群,有主角带入视角,有特定的成文套路,突破这些,容易被弃坑。而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以及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是在大框架后,读者还会追更的影响因素。
而网文还有一个切身感受,看的时候欲罢不能,但是不能停,一旦停下(遇到等不到更新、或完结)就放下了,确实就像是打了一场游戏,过把瘾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会常常的把自己带入主角视野,随着剧情而起伏,也期待在生活中自己的生活可以突破关卡,对,往往是在生活中不顺利的时候特别容易沉迷于网文,希望打破现实,有新的契机吧。
所以,网文更像是一部电影,我们休闲放松的时候,在里面“过把瘾”就好了,当然了,有些好的网文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就像动画片也不一定毫无用处对不对?
不论是读网文,还是漫画,在书的世界里漫步,这些书不一定是你所关注的“专业”领域,它山之石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就像书中写的查理·芒格对《清单革命》在投z领域的借鉴,因为他意识到:清单作为一种抓取关键、规避风险的工具,也可以为投资行业所用, 而运动员的行程规划对我们在工作领域的参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更可行。而这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并选择适当部分为己所用。就像鲍鹏山老师所说的,读孔子,不是他在说什么,而是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想想孔子会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也要这么办。
读书这件事,关键在入口。入门之后,还有门,穿堂过院,任何一扇门都通向人类文明的所有地方。
我想,这就是阅读漫步的态度,别把门槛弄得那么高,先读起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