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让小动作成就大成效——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前言+引言有感

本周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前言+引言部分,做了近三千字的读书笔记,感觉信息量非常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并对照练习,把重点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总结梳理。

本书的核心命题:先管好自己,再谈管别人

古人曰,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到德鲁克的理论里来理解就是:先“修身”(管理好自己),再“齐家”(管好同事与下属)。

以身作则胜千言,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者就是团队的镜子。所以,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必须要以身作则,你要员工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指望员工做到是痴人说梦。更重要的是让员工觉得领导就只是一个“下达命令”的人。

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有效管理者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也就说是人人可学的,就像练书法一样,先临帖再自成一体。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书法大师”呢?那就要刻意练习,把8个习惯练成肌肉记忆,做到“日用而不觉”。

下面就是我对德鲁克8个惯常做法的浅显理解:


8个习惯思维导图


首先,要想成为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工作制定时要问对两个“问题”:

① 什么事必须做?——抓“当务之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② 这事对企业正确吗?——先公后私,以大局为重。

其实这好比我们TDL中的工作任务优先级的确定,日有日的优先级,周有周的优先级,月有约的优先级,年有年的优先级。

工作任务确定了就要为任务的达成制订行动计划。如何制作行动计划呢?

要像一个将军制定作战地图那样,明确任务的目标、路线、检查点和时间轴。

我们常说“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不全对,现实是“事情”也是发展变化的,那我们的计划就不能一成不变,也是要“活”的,德鲁克认为我们每完成一役就复盘重画,重新制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敢于承担决策责任非常重要。在任决策制定之前可以开“民主生活会”,展开广泛讨论,但是一旦“决策确定”,作为管理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尤其是在事情一直“悬而不决”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有敢于“板上钉钉”的决策力。另外,更要有承担“失败”的责任。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永远正确”,尤其是在“团队”出现“失误”的时候,管理者是第一“责任人”,没有其他。也就是常说的“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如何做好决策呢?

首先来一个决策四件套:谁负责、截止日期、受影响人、知会名单。这个特别向我们平时说的目标拆分、包干到户、责任到人。

另外还要养成定期“回头看”的习惯,因为好的决策也怕时过境迁,就像平时开车一样,方向盘要时刻把一把,这样方向才不会跑偏,车才能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德鲁克认为,想成为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承担沟通责任。我们常说一句口头禅“沟通很重要”,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何进行信息沟通呢:

第一可以信息上墙,其实就是信息透明,不要只有你自己知道,除非你能一个人把所的事情做好,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不仅要透明,还要易懂,让上级、平级、下级“一眼看懂”。看得清、看得懂、理解得透,才能做得好。

当然,还要双向通道,管理者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倾听者,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书中,德鲁克对管理者提出一个非常严苛的要求,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专注机会而非问题。问题=止血,机会=造血。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之高的要求,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解决问题,认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管理者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员工是问题的解决者,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更多可能性。否则企业就会陷在解决问题的漩涡里原地打转,就不会进步和突破。

那如何“抓机会”呢?有七大风向需要注意:意外、差距、创新、结构变化、人口、观念、新知识。对于这一观点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因为展演结束后公司的很多举措就是给予这些风向做出的,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作为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要让会议出活。我们每天都在开会,“晨会、夕会、周会、月会……”,开了这么多的会,我们是不是就会“开会”了呢?德鲁克认为,无成果的会议=浪费生命。在确定开会前应该先问“为何开会”,再问“怎么开会”。只有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才有可能开一“有成效的会”。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用“我们”而非“我”来思考和说话。我们的国人从小被教育“个人的意志要服从集体的意志”,这对“个人”的要求确实是过高了,但是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确是必须的,因为你要“带兵打仗”,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功劳归团队,责任归自己;先组织之利,后个人之便。——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文化”。但是一个外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时间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是我个人很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在德鲁克提供的时间管理上进行刻意练习。因为时间像农田,不规划就荒。需要在适当的“节气”进行检查,及时除草施肥。

一句话总结:修己安人,以终为始;先问正确事,再做正确事;机会导向,团队共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