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阅读5年后的你,会变成什么模样
5年后的今天,当别人提到你的时候,你认为最有可能给你贴上什么样的能力标签?
“执行力”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词,那么,强大的执行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又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习惯管理、思维管理等。
第一节 目标管理:不合理的目标达成计划,是最大的失败根源
达不成目标,不是你的能力问题 “敢比能更重要,敢想才有去拼搏的可能”
但有3个前提条件,第一就是需要给予你的理想足够的时间。第二是需要你一直做下去。第三是需要目标拆分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达成这千里的目标,我们需要知道,从哪条路走,每天走多少步,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大概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等。
你制订的计划越详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标管理拆分的关键,是找到目标的本质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本质的人,自然有不一样的命运。”
所以,能否达成目标,在于你是否能把目标拆分到不用思考就能完成的地步。
目标达成的关键有3点:第一点:明确一个目标,可以远大,但不可以空想。第二点:找到目标背后的本质,在要害上下功夫,事半功倍。第三点:尽可能地把一件事情划分到最细小的步骤,细到不用动脑子就能完成。
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科学家们研究证实,拥有健康常识的人群,身体健康程度要远远超过没有健康饮食知识的人。
2种目标管理策略
第一种:能力激励。第一种目标管理策略的本质是,把大目标拆分到你的能力圈内。
第二种:自我激励。在你做消灭格子游戏的时候,每消灭掉一个格子,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奖励,这种奖励会让你的大脑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会让你兴奋、满足、幸福。我们能够长期持续做一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什么?就是反馈
第二节 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买卖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具体事情而非自己或时间本身
比如,村上春树的时间规划是早上4点起床,目标是写1个章节。
而写到10点结束,却并非是村上春树从开始就规定好的,4点是一个固定值,但10点不是,为什么?
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村上春树不知道写作1个章节具体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他也不知道几点结束,但这件事情必须今天完成,所以,花多少时间是次要的,做完这件事情才是主要的。
况且,做一件事情,生疏的时候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熟悉的时候需要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时间管理本质上是一件事情的流程管理,流程越是详细,时间管理越是精准。
但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够做到精确的,需要你通过具体的事情一遍遍地去实践和迭代,最后你才能把握一件事情具体花费的时间。
如何让自己比别人多出双倍的学习时间
时间管理其实是一种买卖、一种交换。
用低价值的时间来换取高价值的时间,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在擅长的领域中、在固定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时间管理策略:评估、投资和预算
第三节 习惯管理:目标达成与否,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
把优秀养成一种习惯
稻盛和夫先生除了一直做的习惯,还有6个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习惯。
这6个习惯是什么呢?
第一个: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二个:保持谦虚的心,不骄傲;
第三个:每天反省复盘,自我迭代;
第四个:对万物持感恩敬畏之心,活着就要说谢谢;
第五个:持续做善事,做利他的事情;
第六个:不要因为错误而内疚自责,徒增烦恼。
阻碍习惯管理的3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坚持 就比如阅读,如果阅读不能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偶尔一次没有阅读之后,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你就慢慢放弃阅读了。所以,你会发现需要坚持才去做的事情,一定不会长久。
第二个误区:轻信了大脑的乐观幻想,高估自己的毅力 因为你乐观幻想了自己的毅力,其实你的毅力远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强大,即便你能靠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也绝对不是养成习惯的最好方法。坚持代表什么?代表你咬着牙去做,代表痛苦,而人性本就恐惧痛苦,喜欢享乐。做一件事情,只有把它变成你的兴趣爱好,做得让大脑感觉到开心,才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方法。
第三个误区:不做任何了解和学习,立即执行 那么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应该去做呢?首先,我们要对这件事情的结果的形成原理进行分析;其次,把分析的结果做成一个详细的执行流程,预估投入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最后,根据自己以往做事的事实数据,来衡量自己是否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条件,客观地评估做好这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
三大习惯养成策略之一:
每次只培养一个习惯 推荐富兰克林的“习惯养成格子大法”,就是你把习惯养成计划画成若干个格子,每天一个格子,如果成功了这个格子就保留空白,不去画任何东西,如果没成功就画一个叉,直到你发现所有格子里没有一个叉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培养下一个习惯了。
三大习惯养成策略之二:定小目标,超预期完成 为什么在《微习惯》里面,作者给自己制订的健身计划是从1个俯卧撑开始呢?因为目标小到不可能完不成的时候,你一定会超预期完成,一旦超预期了,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从而给你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信号,这种信号持续一段时间后,兴趣慢慢就养成了,兴趣养成之后,就慢慢会变成你的生活习惯。
三大习惯养成策略之三:发现抵触情绪,则降低执行难度
所有的成长其实都是反人性的,但我们可以把这种抵触情绪降到最低,一旦你发现自己有抵触情绪的时候,就对让你产生抵触情绪的事情进行执行力分解,降低执行难度,降低到什么程度呢?一直降低到你没有抵触情绪时,再接着去做。
让你越来越优秀的捷径
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制订一个阅读习惯养成计划,因为方法和道理都知道后,如果你不执行,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其实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做起来。
不要担心开始的时候做得不好,做得好不好在开始的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持续做下去,结果就只能是越做越好,你便会越来越优秀。
第四节 思维管理:人生向左走向右走,取决于你的思维能力
左右你人生发展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主要是让更多人了解一个人的思维到底是被什么左右的,从而帮助大家避免思维的遮蔽性,用更加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对待每一件事,迎接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思维的剖析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
思维的4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思维一共有4个层次,在我们提升思维能力后,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思维在哪一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无层次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一般人处于无思考的从众状态。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很少主动思考。
第二个层次:低层次思维模式。主要以直觉和别人的行为作为思考标准,并把自我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标准,这种思维模式一般是在自我蒙蔽的状态下形成的。处于这种模式中的人一般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呢?大部分人会把自己的经验和信念当作事实真相。比如,“盲人摸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低层次思维模式,因为眼睛的局限,所以无法把自己的思维从局限中脱离出来,无法客观思考事物的真相。
第三个层次:中层次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中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具备双重标准人格。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达到中层次的时候,他会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思维能力也较强,极善于辨别事物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作用。在要求自己的时候,一般会觉得自己是特殊体,对自己比较包容;但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一般比较苛刻。
第四个层次:高层次思维模式。在高层次思维模式中的人群,习惯于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甚至以上帝视角来客观地判断事物,你会觉得他非常公平。当你跟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相处的时候,你会感觉非常舒服,这部分人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为处于高层次思维模式的人,不以自身和立场为思考前提,一般还会换位思考,有着谦虚正直、诚信坚毅的品性。
以上的思维层次,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在哪个思维层次。
了解自己在哪个思维层次之后,我们再聊一下如何管理我们的思维。
形成思维的8个要素
第一要素:目的。目的是形成思维的第一要素。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带着目的的,无论是外显的目的,还是心底潜意识的目的。目的就是推动我们思维的主要原动力。
第二要素: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是我们在做所有决策时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中,一定有一种信息是触动你行为的开关。
第三要素:问题根源。目的和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问题,行为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维要素里面的关键需求。
第四要素:认知概念。解决问题的方式折射出了一个人的认知底线,而认知又是由各种概念形成的,所以左右思维方向的,大多是一个人掌握的概念。
第五要素:现有观点。思考的方式大部分会以个人的观点为立场,所以,在思维逻辑当中,如果能够跳出个人观点,以客观的立场来观察他人的观点,思维方式就会逐渐接近批判性思维模式。
第六要素:逻辑推断。逻辑推断是思维过程的主要工具,就像汽车需要加油才能跑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逻辑推断能力,那么他的思考一定不会很深入。
第七要素:假设结果。假设结果指的是引导思维方向的动力,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一定是预先假设好最终的结果,才选择去做这件事情的,如果没有假设结果,我们就不会有行动。
第八要素:赋予意涵。赋予意涵是指思维赋予行为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只有我们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才会被思维推动,最后成为行为。
以上形成思维的8个要素,就是思维运作的原理,它们对于我们做思维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做思维管理。
思维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先来说一下思维管理的策略:
开启元认知,觉察思维运作的全过程。什么是元认知模式呢? 元认知模式指的是能思考自我思考的过程。比如,你在减肥,忽然想吃甜品,这时候你的思维就开始运作了,很可能思维开始一步步说服你:偶尔吃一次没关系的,吃一点儿没关系的,明天补救一下就行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开启元认知模式,很可能思维就被食欲带跑了。
反之,如果在元认知思维模式中,你就会知道自己思考的运作过程,这时候你就会运用形成思维的8个要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安慰自己的那些理由是否真实可靠?假设这么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以往这么做的数据是什么?
……在元认知状态,你就可以感受到这8个要素在运作,它们能够主导正确的方向,用客观数据来引导思维,而不是让你的欲望引导思维。 这就是元认知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思考的过程,知道自己在思考,并且能够觉察到思考逻辑推断的全过程。
但开启元认知是需要练习的,开启元认知最好的方法是冥想。
冥想,我们在这里就不介绍了。当你能够冥想半小时以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奇迹。
关于思维管理还有2个公式,这2个公式能够帮助大家更加容易地管理思维。
第一个公式是“验证思维公式”,也就是当你的元认知没有开启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作为思维管理的简易版装置。
公式很简单,由3个问题组成:
第一个问题:我这么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这么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产生的结果是否是我想要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要进行这三连问,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对还是错。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在自己被思维牵着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
同样,我也是给出了一个公式,我把这个公式叫作“思维警示公式”。
思维警示公式:“如果……我就……”
比如,在减肥的时候,你想吃东西了,这时候你发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后,如果不能够说服自己不吃东西,那么就可以启动思维警示公式:如果我想吃东西了,我就去跑步。
这个公式可以由自己决定,找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来填补就可以了。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你不想阅读的时候。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实践上述思维管理的策略和方法,那么你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就是说你的思维层次会达到最高层次。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努力方向。
第五节 提升你目标管理能力的一张书单
1.《追求卓越》:作者是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两位作者都获得过多个学位,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博士学位。 我国有很多创业者,但创业的成功率不高,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创业者虽然努力创业,但在创业之前并没有努力学习创业知识,所以创业之路显得特别艰难。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通过调查数百家500强企业,揭露了500强企业经营的共同点。 这其实跟优秀的人是一样的,你如果去给优秀的人画像,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技能是相同的。所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看这本书,它不仅可以归为企业管理类,还可以归为提升自我成长类。
2.《人生效率手册》:作者是张萌。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目标管理图书,无论是如何找到目标、分解目标,还是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执行方案,你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它非常接地气。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做目标规划的时候,都会把这本书拿出来翻一翻,就可以找到很多目标管理的灵感。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对于目标管理还处于小白阶段,从这本书看起,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3.《OKR工作法》:作者是克里斯蒂娜·沃特克。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沃特克在书中提供了一套合理的达成目标的方案,把目标与关键结果作为达成目标的两大要素。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结合《人生效率手册》一起使用,从找到目标、分解目标、制定关键结果,到最终完成目标,两本书基本上就能涵盖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了。当然,还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验证和调整。掌握这些,我们才能够离目标越来越近。
4.《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是李笑来。这本书会颠覆你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法高效地管理时间?其根本原因就是其无法管理时间。试想一下,你能让时间按照你的意愿运行吗?它会听你的话吗?一定不会。既然你无法掌控它,又何谈管理它?那么我们能够掌控的是谁?只有我们自己的身体、意识、注意力。所以这本书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找到时间的运行规律,来让自己变得更自律,做到不管理时间,胜过管理时间。
5.《干法》:作者是稻盛和夫。作者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业经验,以及使2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方法,通过本书为我们揭露到底是什么左右了最终结果。如果说成功有方法,我想这个方法从稻盛和夫嘴里说出来更有说服力。使1家公司位列500强企业或许是技巧,可是使2家公司都位列500强企业,一定是有方法的。具体是什么方法,稻盛和夫用《干法》这本书来为读者揭晓答案。希望你通过本书,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6.《大数据时代》:作者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经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为什么我要推荐这本书呢?在豆瓣上,大家对这本书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在最初我们了解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只要了解关于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关概念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
7.《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作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来说,任何逻辑思维都来自于心理层面。心理层面的构造,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一个人的行为。而在推进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层面,还有心理层面。如果我们在管理目标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心理层面的需求,对于达成目标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从人性角度而言,人在心理上都倾向于快乐,一件事情能有快乐的执行过程的话,结果多数不会太差。
8.《心智力》:作者是舒瀚霆和李中莹。作者颠覆了吃苦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惯性思维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经研究证实,如果你觉得赚钱、做事很辛苦,说明很有可能你的方法错了。成功也可以很轻松。虽然这本书是企业管理类图书,但书中的心智力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外的生活或工作。心智力决定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方式,是选择和决策的依据,也是思考的依据标准。作者通过5个层次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升级企业家的心智力,让成功变得不再那么苦。在抵达成功的路上,这本书用4个词语刷新了通往成功所要经历的路程:轻松、满足、幸福和快乐。如果你轻松抵达目标,用这本书刷新和升级你的心智,那么对于辛苦和成功的关系,你也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9.《六项精进》:作者是稻盛和夫。稻盛和夫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抵达目标不可或缺的6个要素,无论是成长,还是在企业经营中,这6个要素都同样适用。它们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必备的修炼,起码于我个人而言,我愿意把这6个要素当作我人生前行的指引。
10.《跃迁》:作者是古典。推荐这本书,是为了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在抵达成功的路上,突破困境和解决所遇见的难题。作者在本书中给予的方法,是一种叫作“破局思维”的思维模式。我们许多人一生被困在生存思维的困境中,尽管想出来,可是碍于生存的惯性思维,无法突破思维局限的禁锢,只能在渴望中苦苦挣扎,以致心力交瘁。作者提供了一套破除思维局限的方法,帮助还处于思维困境中的人,更快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改变自己的人生。
11.《经营者养成笔记》:作者是优衣库总裁柳井正先生。书中记载了柳井正先生是如何一步步使优衣库成为世界连锁品牌的;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柳井正先生又用了哪些方法加速了成功的速度。尽管书中的28大经营守则是针对企业经营和管理层面的,但对于生活和工作,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找到达成不同目标的共同守则,因为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概念,事实上都算是底层思维知识体系,可以通用于大多数领域。书中还记录了柳井正先生的成长日记,这也是全书的亮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柳井正先生的成长之路,找到自己成长的差异化,从缩小差异开始,加快抵达目标的速度。
12.《逆商》:作者是美国作家保罗·史托兹。这本书主要解决了我们处于逆境时,如何通过逆向思维突破逆境的问题。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上,不可能畅通无阻,更多的是需要解决处于逆境中的问题。面对逆境,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加快抵达目标的速度。所以,一个人的逆商决定了他成功的速度。而想要习得逆商只需要根据书中的步骤执行,如此,你就能够在逆境中轻松拿回主动权。
这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合理的目标规划和管理,无论是在阅读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一个合理的目标,以及合理的目标执行规划和管理,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你能够把这张书单,整理成目标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对于达成目标而言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