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某个微信群中,无意间看到这样一个关于“善恶”的发言:
“佛法的区分善恶是区分善法恶法,和世间的善恶有太大的不同。搞不清这个,辩论善恶都是不知所云。”
这句话,有其合理之处,我并非认为这是错的。
但我忽然想起,在平日的所见所闻中,有许多人,似乎本能的认为:佛法的修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现实人生,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巨大、乃至相互对立的差异或矛盾。
因此,我想谈谈我对此的另一种看法。
诚然,佛法与世法之间,固然存在许多差异性,两者亦是不同的体系。
但我们也不需要一味地紧盯着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更不需要无限放大这种差异性,乃至于将其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仿佛世间有一种善恶,佛法有另一种善恶,彼此之间,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
在善恶上,佛法的善恶,与世间的善恶,窃以为,两者之间,虽然在某些层面,有所不同,但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世间所认为的善,例如:“诚实、正直、善良、无私、热忱、宽容……”——这些品质,这种“善”,在佛法中,依然是美好的品质,依然也是善(善巧)。
世间所认为的恶,例如:“虚伪、奸诈、暴虐、自私、冷漠、刻薄……”——这些品质,这种“恶”,在佛法中,依然是不好的品质,依然也是恶(不善巧)。
两者之间关于善恶的的本质区别,我认为只在于:
1:是否基于离苦的智慧?
2:是否执着?
如果过于放大佛法与世法的差异,那将会造成“修行与生活”的割裂,造成“佛法与人生”的疏离——似乎佛法是远离我们现实人生而高高挂在云端的神秘事物,令人可望不可及。
本质上,佛法即是生活。
而修行,则是一种生活方式。
佛法的修行,
是构建一种纯净无染的生活方式,
是寻找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安宁,
是超越无始以来不断重演的轮回。
---------------------------------------------------------
更新1:
刚才朋友圈有位贤友看了我写的东西,发表了一点看法,我和他之间就此进行了一点拓展性的交流,我觉得这个谈话有一定意义,其中隐含着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截屏发上来,存档留念,以飨有缘。
————————————————————
更新2:再补充一段后续的聊天记录。
F贤友:或者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大碰撞,但是我真是搞不懂修行者参与其中的必要性,这种碰撞究竟能多大程度影响笃定行走于解脱道,安心禅修的人呢?
HiLL:
“知道”并不意味着“要参与”。
“不参与”不意味着“不该知道”。
“知道”是“觉”的核心,也是的“慧”的核心。
“如如不动”的前提,是“了了分明”。
否则,没有“了了分明”的“如如不动”,就变成了“冷漠无情”,变成了“麻木不仁”,变成了“傻呆呆”,变成了“愚痴”。
佛法修行,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生命层次的升华”。而这种“升华”,必然是建立在“纯净无染的人性”基础之上。而这种“纯净无染的人性”,也必然建立在对于“善恶”的“深刻认知”与“高度敏感”之上。
不执着,不意味着“无善无恶无是非,无思无念无分别”。
我们不需要知道一切,
也不需要去分别一切。
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去知道的。
有些东西,还是需要去分别的。
知道,是为了放下。
分别,是为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