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他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从艺术成就来说,《雨巷》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的象征意义是多重的。第一,"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整首诗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爱情的追寻的心路历程。第二,"雨巷"也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整首诗也可以说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第三,对照当时的历史背景,"雨巷"也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形容忧愁?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但是伞又突出了一个自我的天地。外面是笼罩天地的榆木,耳边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心灵的声音。这时的我是孤独的,我深深地沉入了自我内心的苦闷天地。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只是将“逢着”改成了“希望”。为什么要这样改呢?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了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了深了一层,升华了诗歌的感情。
我想,这丁香般的姑娘为什么不是那个死去的冤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