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有人说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公叔文子]老先生是到适当的时候然后说,别人就不讨厌他的讲话;快乐了然后笑,别人就不讨厌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怎么会[传成]那样呢?”
公叔文子:名拨(一作发)。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孙。死后谥“文”,故称公叔文子。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一说,“公明”即“公羊”,是《传记》中说的公羊贾。夫子:敬称公叔文子。过:说得过分,传话传错了。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而请求[鲁国国君]为他在鲁国立后代为大夫,虽然有人说[臧武仲这样做]不是要挟君主,可是我不相信。”
臧武句:“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六十里的华城。紧靠齐国边境,是臧武仲受封的地方。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帮助季氏废长立少得罪了孟孙氏,逃到邻近邾国。不久,他又回到他的故邑防城,向鲁国国君请求为臧氏立后代(让他的子孙袭受封地,并任鲁国大夫)。言辞甚逊,但言外之意:否则将据邑以叛。得到允许后,他逃亡到齐国。
要:胁迫,要挟。
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派不诡诈。”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派不诡诈。”
晋文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献公宠骊姬,立幼子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国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晋国,即位,为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朝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他伐卫致楚,“城濮之战”用阴谋而大败楚军。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谲(绝):欺诈,玩弄权术,耍弄阴谋手段。
齐桓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姓姜,名小白,,姜尚(太公)的后人,齐襄公之弟。襄公被杀后,他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作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想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二国,制止戎狄入侵;又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与楚会盟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北);还平定了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与诸侯结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谢啦诸侯国,主持盟会,没有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公子纠: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的哥哥。他二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政局混乱,他二人怕受连累,于是,小白由鲍叔芽事奉逃亡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事奉逃亡鲁国。而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立为君。次年,雍廪又杀死公无知,齐国当时就没有国君了。在鲁庄公发兵护送公子纠要回齐因即位的时候,小白用计抢先回到齐国,立为君。接着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
召忽:他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殉节。管仲却归服齐桓公,并由鲍叔牙推荐当了宰相。
九合诸侯:多次会合诸侯。“九”,不是确数,极言其多。一说,“九”便是纠,古字通用。“合”集合。
不以:不用。兵车:战车。代指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