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读:唐朝诗人科举史
提起大唐朝,估计皇帝是谁,没几人记清楚,但是“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圣”杜甫,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能跨越千年让人记住流传的是他们的诗其次才是本人。
《和唐朝诗人握个手》轻松幽默的语言,配以搞笑的漫画,讲述20位大唐诗人的科举人生。剧场感十足,读来爆笑连连,像看了一场关于唐朝诗人生活的纸上脱口秀。
作者急脚大师,一位中文系的毕业生,醉心于古代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唐诗宋词、古文等历史文学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严谨地讲述历史,形成自己特色招牌。
01.特定的环境下,造就不同的人才
留在记忆中的画面:“诗仙”李白,醉酒,让高力士给他脱靴。感慨李白是何等的潇洒自在,一首诗就能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靴。告诉你,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真正的李白,也是食人间烟火才能延续生命的普通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完善,考试不糊名,能看到考生的名字和籍贯。这就无形中,给了主考官的手中送上了一把尚方宝剑。要么你的关系很硬,拼的是爹,要么是你名声很响,拼的是才。
王公贵族、文坛领袖都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就是还没考试,录取的名单就出来了,这叫“通榜”。像那些没钱没势力的子弟,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难于上青天。
为了理想抱负,诗人们各显其能,使出浑身数解。把祖宗十八代翻出来,看看是否与哪个权贵能搭上点关系,把自己平时诗文编成书,卷起来送给他,求点赞关注,上“通榜”。真就是唐朝独有的考试文化—行卷。
这样的科举制度下,考的不仅是考生的才气与学识,还要考你的个人活动能力和家庭背景。那些家里没矿没房没宝藏的拼的是自己的营销创意。
02.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还在到处四处托人推荐自己时候写下的。李白一生大约写了三十首干谒诗。
诗人都有一个通病,骨子里自恃清高,恃才傲物,如果自己在圈子里小有点名气,自负的毛病都有点。李白就是个典范。求人给自己一个功名,还要高调行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玉真公主把他推荐给唐玄宗时,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大叔的自负。
一个人太过自负,最后会毁了自己。
李白在政治上眼高手低,又看不起死背经书的儒生。总认为自己是可以用嘴撬动天下的帝王之师,可惜他的狂妄不羁四处树敌,最后连皇帝也受不了,让他放飞自我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敏捷的思维、爽朗的性格、华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四海之内哪里都有粉丝。谁能与“诗仙”握上手,真真是三生有幸了。
七岁能作诗,十四岁在当地小有名气,二十四岁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心碎一地,这就是杜甫,一生被贫穷包围,孩子也活活饿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杜甫一生都在求官的路上,四处投诗,处处碰壁。有人说“诗仙”、“诗圣”就是这个形象吗?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心怀伟大理想的人才有的表现。心怀信念之人,才能成为我们永世怀念的传奇。
写在最后:
“少年游侠”陈子昂,为了入仕,精心策划了“千金买琴”的营销活动。“花间鼻祖”温庭筠,屡试不中,竟成为大唐“第一枪手”。“少年学霸”李贺,拼命努力,却却始终没能成功参加科考。
是他们没有才华吗?NO!是那个吃人的社会!科举制度的不完善,让普通学子,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当权者玩弄权贵,活在底层的人们是看不到光的。
既然入仕的抱负不能实现,那就写诗吧。他们玩命写诗,诗歌成了他们共同的“避风港”。所以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美文,福泽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