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告诉你,他要做一件你不认同的事情,比如老师偏心,他再也不要专心听讲,决定要考零分。家长如果按照以下的步骤应对,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第一步,明确孩子要做的事情。
第二步,先安稳自己的情绪。
第三步,问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得到什么?或许这样做可以帮助他得到什么?若孩子回答出来的目标是负向的,比如目标是要报复老师,就要带着孩子思考报复背后的正向目标是什么?例如孩子回答:报复老师我的心情就会很爽……
第四步,引导孩子思考行为的代价,可以问孩子:这样做之后(故意考零分)孩子会得到什么不好的结果?
第五步,再与孩子探讨,如何用不同的行为来达到孩子真正想要的目的,例如可以问孩子:若要达到很爽的感觉,除了考零分,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或是做其他什么行为会让你感觉很爽?
第六步,尽量的强化正向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由此可见,我们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孩子之所以做一些偏差行为,多半是因为没有理解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作为家长,若是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这三者的相关,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充分理解之后,自发的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这样的成效,远远大于大人一直的唠叨。
家长要注意的是,必须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可以理解的词汇,因为恰当的语言对事情的解决很重要。在谈论代价的时候,最好可以和孩子拿着笔纸写下来。当孩子看见一条条地写出他所付出的代价时,便无法逃避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很震撼,进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是与孩子一起讨论,或是借由与孩子一问一答的状况之下,协助孩子整理出来的。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辅导的成效,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一直思考,然后依照自己的想法来一一罗列,这样,可就又回到家长的唠叨层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