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十节:流浪儿
一九五七年我们家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情,跌宕起伏,这些因疾病,丧子和贫困带来的一次次打击,并没有击垮父亲和母亲,他们每天都早起晚归,一天忙活的也无暇顾及我的存在。他们不能倒下,因为家里还有三个没成年的孩子,每天都张着嘴等着吃喝那,这个多元结构的家庭,经历了生活的艰难,父母更坚强了,家庭的生活更融洽了。
那年正是“反右”运动刚开始,爸爸白天在食堂忙乎,晚上还要到社里开会,大尾巴会开的没完没了。爸爸有历史问题,知道政治运动来了怕刮了着他,所以不能显得太消极,得积极参与,好好表现,每次活动都不缺席,不能让人家说咱思想有问题。我又有很长时间见不到他了,爸爸总是回来的很晚很晚,早上又走的很早很早。
乡下的日子过得好快呀,一晃从种子下地,到地里长出了青苞米,就好像是昨天的事。这一天,家里来了一个瘦弱的孩子,苍白的脸,乱蓬蓬的头发,穿着一身带补丁的衣服,看背影我还以为是小哥放学回来了,走到跟前,我才发现不对劲儿,他比小哥还高那,长得和小哥一样一样的。我壮着胆子大声问:“你找谁啊?”他蹲下来用手指刮着我的鼻子说“我就找你啊!“我不认识你”,“我可知道你呀,你叫景仙对不,你是小妹妹,我是你二哥呀”。我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个陌生的人,看着眼前这个笑咪咪,一口整齐洁白牙齿的小哥哥,感觉特别亲,可我以前从没听爸爸妈妈说过,也没见过这个小哥哥,这也许是血缘关系,也许是我整天孤单的一个人,我很快消除了心里的恐惧,和他玩了起来,他也很耐心的哄着我…。
妈妈放工回家很晚,看见家里来的孩子,啥话没说,一把将孩子扯过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眼泪哗哗的流下来。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二哥,是妈妈生养的四个孩子中最不招人待见的。母亲再婚时二哥才十岁,因为双方约定不能带那么多孩子,所以妈妈没办法,才狠心的将二哥留在老家,让他奶奶和大娘照顾。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让一个十岁的毛小子离开母亲,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这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里历程到底都经受了多少心酸和孤独,大人怎么才能深深的体会。妈妈这头还有一家人,还有孩子需要照顾,那些年母亲借回娘家或去姑姑家串门看过他,但是一年也只能见一两次面,孩儿思念妈妈,妈妈牵挂孩子,母子的骨肉亲情,被无奈地阻隔着。带过来的小哥和姐姐在妈妈眼前,他们上学读书,可二哥游离与母爱之外,早已辍学,让母亲昼思夜想,牵肠挂肚的就是这个像流浪儿一样的二哥。今天二哥独自一人,走进了陌生又熟悉的家来找妈妈,这让他鼓足多大的勇气,才能见到妈妈呀,妈妈抱着她舍不得撒手,哥哥紧紧的依偎在她的怀抱里是那么的安宁…。
晚上,父亲忙完食堂里的事,又在社里开完会才回来,他一进门就看见家里多了一个和小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孩子,心里立马明白了。回想当初把淑清娶进门,听嫂子说过还有一个孩子留在了他奶奶和大娘身边,与其让淑清两边扯肠子,不如干脆将这个孩子留下来,况且这孩子也有十三、四岁了,在这儿也吃不了几年闲饭。妈妈看着爸爸,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和泪水。赶忙拉过二哥的手让他叫爸爸,母亲生怕父亲生气,不错眼珠的盯着父亲的脸。父亲是个善良的人,是个心中有爱的人,又是个智慧的人。他看着妈妈的眼神,心里立马有普了,他摸着二哥的头,高兴的说,“好事啊!好事啊!我又多了个儿子。淑青啊!别让孩子走啦,咱们把他留下来吧”。就这样,这个离开母爱三年多的孩子让爸爸留下来了,二哥孤苦漂泊,没有母亲关爱的生活终于结束了,从此二哥可以和妈妈爸爸弟弟妹妹一起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