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knowyourself2015
原文:为什么我们被误解,却懒得解释?
时间:2018-03-31
原文约4200字,消文时间约10min
误解如何产生
信息接收者的“预设与偏见”
- 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误解产生时,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负有责任的
- 确认偏见:人们对某一事物固有印象地有意识加深,同时忽略固有印象相悖的事实
- 先回应而非理解:自我防御和维护自尊感的需要,专注于对方言行的“攻击”或“漏洞”
- 认知吝啬:与人相处的时候,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的认知方式
行为经济学家 DanielKahneman
人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的处理信息;第二种:理性、慎重、深思熟虑地处理信息。
信息传达者的“透明度错觉”
- 传达者会高估自己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对方的理解力
- 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真实的表现之间存在着误差
如何避免误解
- 双方都要意识到误解的可能存在
- 进入对方的认知方式与相处模式之中
- 尝试着直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厌其烦地向对方确认
- 不主动制造误解
如何修复误解
- 保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 学会道歉
- 沟通和澄清误解中,尽量更多地用“我”的角度来陈述
- “直接”、“真实”、“诚恳”:“对不起”、“不知道”、“我想要”
蒋小白曰:
概念卡片:确认偏见、透明度错觉
误解一部分来自于偏见,一部分来自于表达。
其中偏见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大脑也偏向低成本的思考。
至于表达,似乎是可以修炼的技艺。现代通信学中,信源的编码和信宿的解码采用的是同一套标准,只要解决信道中传输的各种干扰,即可准确地传达信息。但在人和人的交流中,“标准”往往才是最大的问题——人的语汇纷繁复杂,相互理解并不容易。修炼表达,就是在解决语汇间交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