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于天津滨海博物馆,时间流逝,忘记了作者的名字。在此致以歉意,请勿随便引用。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说过: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顺应这个理念,所有在大众中流行的App都充分的满足了人的“贪嗔痴”,是充分顺应人性的。所有“反人性”的产品都无法流行起来。信息流类的App充分顺应了人性,把“获得”变得异常简单,只要大拇指往上滑、往上滑。只要轻轻一划,信息、娱乐、萌宠、大长腿都会跃然眼前。你只要侧躺在沙发上,轻轻的划,嘿嘿的笑,世间还有比此更易得的快乐?
引自《成长是反人性的》--张辉
偶然间看到了这段文字,虽然一直在使用微信的同时diss这个App,但是能够抓取如此规模的用户量,设计者一定是熟知人性的。上面的文字也更是道出了其在深度思考人性和商业导向之间的无奈之选,以及对人性的失望。
这段文字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我们绝大多数人起初奋斗的目标都是一些相对低层次的东西,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小时候无法被满足,比如一个玩具,或者好吃的东西,或者荣誉感等等。我们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接触这些东西,我们在通向目标的路上,尽力避免更多的无畏的挫折也是合乎情理的。重复这个套路,填充我们的人生。可是在上文的说法中,我们接触这些易使我们满足的东西,以及更容易的达到这些目的,看起来如此的猥琐。这两个看起来冲突的事情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那么我们的那些所谓的初心是不是也是如此的不堪呢?我们又应该树立怎样的三观呢?这难道不使我们迷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