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杂曲歌辞-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在渭城,给朋友送别。(渭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本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废。武帝元鼎三年复置,改名渭城”。)
时间还早,天下着蒙蒙细雨,湿润了路边的淡淡尘土。
世界散发着朦胧的光。
透过这微光,柳枝看上去新鲜透亮,道旁的旅舍也映出了青青光泽。
朋友啊,你再喝一杯,再喝一杯。
等你往西边走啊走,直到走出那阳关。
便再喝不到这样的酒,也再见不到故人了。
我以前读这首,觉得音节特别顺口、动听。
慢慢长大,再读它。读的时候,四周的一切都变得浑厚而缓和。时间像沉重的流沙,缓缓淌动,慢慢沉积。
再后来,学了些知识,便如同多了台显微镜。从那镜片底下,能隐约窥见诗里头,一个个字的奥秘。
第一联可以说是明确点了题的。
“渭城”为地点。
“朝雨”表明时间和天气。
“浥” [yì],湿润的意思,说明雨不大,渲染环境。
“轻尘”,尘土本轻。而路上有尘,是否也在说,这里人来人往、风尘仆仆,以此暗指离别?
“客舍”就是旅社。借此写出人物,即在此借住的朋友。
“柳色”写季节。又以折柳这一习俗,表示离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些版本中,有将“青青”作“依依”的,也有“新”作“春”的。
于前者,我认为万万不能换。“青青”二字极好,很有色彩感和生气,是“依依”完全不能达到的效果。更何况,一栋房子怎么“依依”呢?
读起来也很奇怪,像在刻意制造这“依依不舍”的氛围似的,只令人觉得作者水平欠佳。
而“柳色新”或“柳色春”,似乎各有千秋。
我个人更喜欢“新”。因为“春”写柳枝的生机勃勃,也有色彩感,描出了柳叶的新鲜绿色。而“新”不仅有这生机勃勃,更有一份光泽感,与前面写到的雨相呼应。所以它即便未着一笔颜色,我们也能从这“柳色新”里,看见闪着流光的嫩绿。
你看这时间地点人物,可以写得干巴巴,也可以绘成一幅画。这两个句子笔触轻盈天然,读来简直清新爽口。
而清新爽口之后,便是如陈酒般醇厚香浓的味道。
离别的时刻,人们大多喝酒。喝酒的时候,也都劝酒。劝酒的时候,往往说的是,下一次见面,不知何时。
但王维只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也常用以泛指远方。
朋友要去那样远的地方任职,下一次相见自然不知何年何月。
但他不说一句自己会有多想念。也不叹什么时候会再碰头。也不借此论世道黑白,人情厚薄。
此时,他所有的情感都只有对友人的关切。他担心对方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孤单寂寞,道路艰险。
他记挂的不是自己的孤单,不是朋友间的千里之隔。他的心里,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而感受的真切的忧伤。
或许正是这一份单纯的关怀和挂念,特别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