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焦虑,从孩子诞生尤其开始明事理之后,在心中愈发强烈不安,特别害怕我们身为父母不能提供足够好的环境条件,不能科学合理培养教育,导致孩子们出现各类问题缺陷。
为了孩子,我们甘受束缚,失去自由选择,耗费心血无算,忍受担惊受怕,这是甜蜜又苦涩的负担,然而,仅仅如此怎么够呢?
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孩子各种美景美色、游乐游玩,父母花式陪伴、嬉戏玩耍,而一段时间里,自己的娃娃只能待在仄逼的小窝里,哪里都去不了,连适龄的同伴甚至难觅得;
听到长辈们讲,孩子一定不能看电视,特别是长时间看电视特别不好,为了孩子有的家里甚至不安装电视,可孩子她妈一个人搞不定两个娃,时常要靠电视来转移老大的注意力,好去照料老二,以至于三岁多的老大有时会发牢骚,妈妈怎么又让我看电视?
按育儿书上说,不打不骂,不吼不叫,才是最好的育儿状态,有事好好说,不要依靠打骂解决问题,每次看到孩子她妈吼她甚至打她,弄得哇哇大哭,我都心疼不已,担心不已,可自己带上几天,有时也会变得疾言厉声,火冒三丈,过后又后悔不已,一再反思。
总感觉身为父母,我们有好多事情没做,又有很多事情没做好,这么多的缺项、疏漏,会不会在她们身上留下不好的印记,
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孩子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的她们会不会怪罪我们?将来的我们会不会后悔自责?
时常因为育儿焦虑的问题与妻子发生争执,而她一句,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又不在家,有本事你回来带,顶的我哑口无言,愈加烦闷。
然而,这种状态是否合理?又有无必要呢?
回想起自己长大的经历,家庭异常困难,父母时常吵架,在家管吃饱即可,美食美景都无,他们总是疲惫不堪,无瑕关心沟通,惹得特别生气了也是棍棒伺候,虽然次数不多,至今历历在目。
到如今,我们也都长大了,有点样子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遗憾,但至少没有大的缺陷。也许,有些焦虑,有些不安,没那么必要呢?特别重温万维钢老师的一篇文章后,更给了我一些消减焦虑的信心和勇气。
他认为,这个社会上的成年人呢,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缺陷人群”,这是因为自身有重大缺陷,而未能过上普通人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可能陷于贫困,可能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他们不幸福不快乐,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第二层是“普通人”,他们工作、生活、学习都很正常,忙忙碌碌也很快乐,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更有温暖的亲情。没那么大的缺陷,也没那么高的成就,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第三层是“优秀者”,这些人或者是学习成绩好,或者是有一技之长,表现出了超出一般的水平。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学历、职位和收入。他们是学校里的标准学生,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是相亲市场的热门对象,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第四层是“士”,士在单位里是领导或者业务骨干,士对他人有影响力。士在社会上是一号人物,别人知道他自己是谁,而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职务或者一个员工。
士往往有一项出类拔萃、能在本领域或者本公司排得上号的技能。士有思想、有独立性、能做主。士和优秀者的区别是士有主观能动性,有自由。再优秀的工具人也只是工具人,士不是工具人。
当然,这种分类是笼统而非绝对的,可能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属于缺陷人群,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士。这个分类考虑的不是经济和社会地位,而是这个人的能力和见识。
以我对孩子的期盼,只要不落入“缺陷人群”即可,能够平平安安、幸福快乐过完一生,做一个“普通人”也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成为“优秀者”或者“士”,那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当然更好。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可能成为缺陷人群呢?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家庭因素,家庭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层次,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
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经常暴力打骂,不给提供充分的营养,或者不给足够的学习环境保障,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健康成长。本来孩子是个好孩子,可是家庭没养好。
多项研究表明 ,如果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没有正常的职业,家庭生活颠沛流离,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会低于他们的智力潜能。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提供较好的家庭条件,孩子能健康成长,正常接受教育,那么他就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作者认为,家庭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只有这么些。
那么,什么影响着孩子从普通人成为优秀者呢?这就跟家庭环境关系不大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智商。而智商,几乎就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提高。
这种智商,包括我们平常关注的聪明、情商、意志力等等,严格来说是某种天赋,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表演、可以是社交等等,比如有的人天生就受人喜欢,不一定非得是做数学题那种智商。
但是,它一定是某种天生的素质,有的孩子一看就会、一点就通,有的孩子请什么名师怎么教都上不来,这个不得不服。
普通人能不能成为优秀者,其实从出生时候就已经相当确定了。大体上,只要环境不太差,优秀不优秀是自己的事儿。
我们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又是学区房、又是陪写作业、又是上辅导班、又是聘请名师,其实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个很小的上限。
这些东西的作用仅仅是让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智商,而不是提升智商。
条件太差,孩子智商发挥不出来,就如同一颗小树营养不良没有生长空间;可是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这棵树可以充分长了,再好的条件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你要想毁掉这棵树,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让这颗树长得出类拔萃,那不取决于你。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甚至认为,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对 1750-2020 年间超过 40 万英国人的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家庭上一代能留给下一代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财富。别的东西,什么教育、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理财心法……基本都没用。
一个科学家回顾自己的童年,说我父亲对我影响很深,让我从小爱科学 ,其实就算他父亲忙得顾不上管他,他该成绩好还是会成绩好,他父亲对他真正的影响是基因。
那些只差一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和那些只多了一分考上了重点高中的人,他们将来上大学的录取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那些有实力去著名大学,但是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普通大学的人,他们工作以后的收入水平跟那些上了著名大学的人也是一样的。
名校只是选拔了你,只是证明了你的优秀,而没有把你变成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本来就优秀,不上名校也优秀。
这种说法,让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忐忑不安、担忧害怕的心理得到很大的宽慰。毕竟,我平时的陪伴、沟通、教育,时间都太少太少了。
所以,万维钢老师教导我们,育儿一定别焦虑,你只要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行了,你不必做优秀的父母:孩子的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因为他会遗传你的基因,但是跟你是不是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至于如何成为卓越的人才——“士”,能不能上升到领导岗位,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不是智商问题。
智商的影响也是有上限的。这个道理是正如家庭环境只能让你走到那么远,智商也只能让你走到这么远。
优秀到卓越,靠的是什么呢?
一是你得有内在驱动,不是为了父母、为了金钱或者职位这些外部的东西而战,你得有个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个使命,能自己驱动自己才行。
二是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不能甘当螺丝钉,你得跳出流程,摆脱膝跳反应式的思维,掌控自己的思考,自己有见解、敢拿主意才行。
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学什么?首先是学自我驱动和复杂思考。
终身学习是成为一个士的必要条件。一天到晚被外界驱动,只知道简单思考的人,再聪明再努力,也只是一个奴隶。
终身学习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充分条件。要想取得重大成就,你还是需要一定的机遇、天赋和运气才行。
但是,终身学习有可能让人超越家庭出身和遗传智商,直接从普通层甚至缺陷层跳跃到“士”这一层。无数从底层跃迁的励志故事,说的就是他们。
有的人从小长在支离破碎甚至还有毒的家庭,却成了温文尔雅气度恢弘的大人物;有的人资质平平学什么都慢,却成了一代宗师。他们不可能没有内在驱动,不可能没磨炼过复杂思维,不可能不是终身学习者。
总而言之,养儿育女,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我们不需要育儿焦虑,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