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面临很多次大大小小的选择。小到和同学同事发生矛盾应该如何处理、晚上该吃面条还是米饭、今天出门要不要化妆。
大到高考选喜欢的专业还是好就业的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行业、买哪个城市哪个片区的房子、选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爱的还是合适的人结婚、要早点生孩子晚点生孩子还是不要孩子。
一长串的经历下来,每个人都会有走在十字路口的迷茫时刻,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纠结、苦闷、无助充斥着自己的内心,总怕自己选错了,会导致抱憾终身,造成不可挽回的伤痛和损失。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扮演着人生指路人的角色,他们会告诉你,人要学会认清现实,面对困难,他们苦口婆心地对你进行劝说,希望让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发挥最大价值,帮你看清未来。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听了他们的话,我们并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内心丰盈,反而觉得阴郁、混沌、甚至更加焦虑和彷徨。
这是为什么呢?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才能让胚胎健康地成长和成熟。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喜欢做什么事,即便嘴上说着自己认不清自己,潜意识中一定藏着自己真实人格特质的密码。
基于人类的这种天性,我们都需要把自己放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感受,不被人干涉和打断,才能让内心真实的自己逐渐丰盈起来,成长起来,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遇事才能有自己的主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父母从不让她干家务活,也不让她参与任何的社会活动,有一次女孩在商场看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双鞋,就回家问妈妈:怎么才能知道鞋子适不适合自己?妈妈语带愤怒地说,你直接试试不就完了嘛!
故事虽小,反应出的问题却很大。生活中常常出现两类人:一类非常有主见,遇事当机立断,做出的决定通常都会让自己满意,让周围人放心。另一类人,遇事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和回应,缺乏主见,容易犹豫不决,错失机会。
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他们的需求没被父母关注过,留意过,父母没有给予孩子独自真实地感受事物的机会,导致孩子就像没有“活过”的提线木偶一样,只能由别人摆布和左右,自己没法做出判断,精神被压抑。
可见,父母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日后埋下的隐患无法想象。
一直是别人帮自己做决定,渡难关,孩子的抗压抗挫能力都会受到压制。能侥幸地躲过一次困难,不代表终身都能安然度过,危机再次发生时,孩子一旦没有主心骨,人生可能就此颠覆了。
所以,在别人要求自己面对现实时,实际上是人的真实需求再次被忽视,被打压,不能遵从自己的意志行动和尝试,那么,人自然会抵触,感到焦躁和迷茫。
心理学显示,人在受到自我内心驱动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积极,乐观,进取;反之则在“自我意志”与“他人意志”的纠结斗争中白白内耗,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抑郁。
而别人的建议,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在父母一辈人身上最为明显,他们的话不一定错,但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眼界三观,是受到社会、心理、文化、历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给我们建议的人,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家庭条件、教育环境、思维方式下的“雪亮箴言”,放到我们的个体身上,不一定适合和匹配。
正如那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向内心去寻找,就像《无声告白》里说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心灵成长有六个定律,第一条就是:成为自己。
这当然不是说要无视现实环境,生活在梦幻中,而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时,要把自己真实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再结合周围的环境条件做出选择。
因此,为了避免我们在选择后的日子里混沌和悔恨,生出叛逆之心,消极地去对抗生活,不如在当下问问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公号:路路有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