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好笑?一年级,六七岁的小朋友,记得多少自己的经历?就算记得,他们的“一生”才多长时间?布置这样的作业,老师想些什么?
我家小姑娘去年9月份上一年级,从10月开始每个月有一次课堂演讲,是她语文课的一部分。每个月初老师会把当月的演讲题目告知学生和家长,自己回家准备。这个回顾自己一生的作业就是2月份的演讲题目。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觉得不可思议,看了老师发来的具体要求,才理解这个作业背后的深意。
原来,二月份的这个作业不只是语文课的演讲题目,还是“社会研究”课的“项目”——没错,老师用的是“项目”(project)这个词。
加拿大低年级小学生的“社会研究”课类似国内的“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责任、相互关系,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个人身份、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老师说,在“变化中的角色与责任”这个单元中大家学习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何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这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生活中经历过的重要事件列出一个“时间轴”,通过回忆来思考这些重要事件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
也就是说,这次的作业不只是语文课的演讲题目,还是社会课的研究项目。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社会,好几门课都是班主任老师教,所以老师就把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合并在一起了。
老师对这个“项目”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首先,要求家长跟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挑选5张有代表性的照片。第二步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用这5张照片制作一张“时间轴”画报。接下来,要为每张照片写两句话,说明当时的年龄并描述照片中的事件。最后当然是把画报带去学校,在课堂演讲中向全班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
拿到题目,我对小姑娘说:“我们哪天找个时间来做你的timeline(时间轴)吧。”
“老师说要5张照片。”小姑娘说。
“你的作业好有意思啊!”她妈妈补充道:“我们来看你小时候的照片吧,你自己挑5张。”
“我不知道要挑什么。”
“老师给了一些例子,”我拿着老师发来的说明照本宣科:“比如‘我出生了’,‘我学走路’,‘我们有了一只小狗’,‘我有了一个弟弟’。就是这些你觉得对你来说很重要的时间点,你就找一张照片出来。”
我们一起看照片,小姑娘看着自己小时候憨态可掬的样子,觉得颇为有趣,而我们一起重温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也是一段温馨的家庭时光。
“这是你刚出生的照片,刚刚从医院回家那天我给你拍的。”我指着几张照片告诉她。
“我要这张。”小姑娘挑好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
“第二张选什么?学走路好不好?”
“我想要游泳的照片。”她说。
“刚学游泳吗?第一次带你去游泳池是四个月的时候。”
终于我们挑好了照片,依次是出生、四个月学游泳、两岁半幼儿园升了大班、五岁艺术体操课期末表演、六岁在迪斯尼跟童话公主一起过生日。
很快,小姑娘拿出一张大白纸,有模有样地画上一个箭头,五张照片均匀地排列在箭轴两边,再用五张小纸片分别写上每张照片的说明,贴在相应的位置。忙活了大半天,“项目”大功告成。
还不算完,演讲也需要练习。前几次演讲只拿着一个不大的道具,一只手就够了。这一次不一样,那么大一张画报,一只手拿不住,两只手拿着又腾不出手来边讲边指;不小心举高了,画报挡住了脸,放太低又看不见。光是手的动作就练习了好半天才找到最佳的位置。
是啊,这才一年级,虽然已经开始做“时间轴”这样的大题目,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学的东西多着呢,练练演讲的手势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