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98 字 ,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昨天一则“从复旦教授到学渣家长”的信息引起了我的关注,细读后才知是复旦大学沈教授吐槽学渣儿子的事。沈教授的丈夫是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两位高智商人士生下了一个学渣儿子。面对儿子的学习不争气的学习成绩,沈教授夫妇俩也曾一筹莫展。本想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上了一堂课。每每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无论一家人怎样努力,都收效甚微,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从复旦教授到学渣家长身份的转变”,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儿子的平凡。
每个孩子的家长,无论自己的学识和条件怎样,从孩子入小学开始,都会竭尽全力,把孩子往优秀拔。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比自己优秀,通过读书这条路径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因此,孩子小学一入学就倍受家长关注。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均会让家长引以为豪,而孩子的一点点问题便会让家长过度紧张。殊不知,大多家长在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忽略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持续关注与培养,忽视了自家孩子除成绩外的其他优秀品质的发现与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们的信心与耐心也会在一次次失望中退却与消失,最终不得接受现实中孩子的平凡。从过度期待,到希望破灭,再到学会释然,作父母的终于明白,能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
记忆中也有一位这样的家长,孩子入小学前,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充分期待。在家境不是特别优越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二年级时,学校却劝其转学,理由就是孩子习惯差,需要家长特别关注培养。后来,她将孩子转回本地的公立学校,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陪读,与孩子一起学习。 起初,孩子在其陪伴下学习习惯有所改进,但因其对孩子的学习过度重视,孩子的逆反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脾气却越来越大,以致在学校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难。记得有一次全班听写,孩子听写的情况很糟糕,为了了解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我与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交流。家长告诉我,孩子的确在家听写过。但每一次听写的情况都不太理想,每一次都需要在反反复复的听写中,孩子才能基本过关。其实,就孩子的学习能力在班级中本来就属于中等,为了让孩子优秀,母亲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让孩子学习,逼着女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所以孩子的逆反表现非常明显,这一切都缘于母亲对女儿过高的期望值,让其忽视了女儿身心的发展。
其实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折纸、画画是孩子特别喜欢做的事。班上每一次要求做的手抄报,获奖或被 表扬的孩子中必定有这个女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每当课间时,她的脱口秀经常会吸引同学,常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当我们多次在这位家长面前表扬孩子这两方面的表现时,母亲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来,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断鼓励肯定孩子的付出。也许是孩子真正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关爱,与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同学们也乐于与其交往,她的学习也开始有所进步。
接受孩子的平庸,承认孩子的普通,不代表放弃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接受他的平凡,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也许才是父母对孩子正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