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之基
《大学》的一个重点是讲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要使意念真诚,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诚意的根本是不要自欺,不自欺,然后才能不欺人。于是提出了“慎独”的概念。天道惟诚也,人心盍敬哉。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意”即意识,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就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悟处头头悟,通时事事通。儒学,非常重视感悟,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感悟。
真实的念头,非常自然,心安理得,很满足,很快乐,所以君子要慎独。其实,独有二义,一是独处,无人看你,要谨慎自己的行为。内观当自悟,至理本无情。二是独知,你的念头大庭广众之中,别人不知道而自己知道,这更需要慎独。“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其意为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诚”之后是“心正”。即使意念很真诚,但是如果怀有愤怒、恐惧、偏好、忧虑等,那么诚意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了,修身就无从谈起。“心”比“意”更宽泛,理想、气质、情感等都属于心的范围,但特别突出情感和认知。愤怒会使人偏激,恐惧会使人胆怯,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端正这些情志,思想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识事物了。总之中庸地把握好情志,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其意为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种德不在大,至诚天所亲。《大学》的一个重点是讲正心修身,意在从正心开始,探讨修身的方法。儒非今世悟,心与古人俱,该诚恳向古代人学习。
学到由天悟,文高见理真。修身齐家,是儒学的一般道理。《大学》中讲到了一个谚语,来说明齐家必先修身的道理。其文曰:“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欲齐其家,必修其身,修身要注意自身的情感,情感容易走向一偏之极端。
八股尽从心上化,静参飞跃悟端倪。好恶不能简单二分,因为人常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所以人须“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就像俗话所说的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都是一偏之害,所以家也不会治理好。内观当自悟,至理本无情。家庭内部感情很重要,没有感情,家也会貌合神离,但感情用事,也会导致家庭不和。儒学非常强调中庸,中庸之道提倡齐家必先修身。齐家治国,其重点是齐家,家是基础。
齐家乃治国的根基,治理家庭的道理与途径,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方面。在治理家庭方面,要推己及人,也就是要换位思考。家庭的管理,最好的方法是树立孝悌、仁慈、礼让等道德观念,孝悌是敬长,仁慈是爱幼,礼让则是和逊不争,实行这种精神,家庭就会和谐。胜理方自得,浮名不在求。用推己及人的恕道,把这种观念推广到社会,社会也会和谐安定。《大学》,好!朱熹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经明如可拾,自有致云心。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终始此生无愧处,精诚妙与古人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大学》,儒家学说入门经典,为“自修之首”,“进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