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鼓吹知识无用论的人,言之凿凿看起来很有道理。例如清华北大毕业的毕业生买不起北京的学位房,例如当初班上学习好的毕业后赚的钱没有那些学渣赚得多。联系到自身经验,好像上了那么多年学,很多知识已经完全忘光,似乎也看了些书,看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工作后很多人就放弃持续学习了。与此同时,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但更多的是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心态,为了升学为了就业取得竞争优势,而不是真正认可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来看看这些例子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先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买不起学位房的事。每年都有一大批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留京。学区房减去老北京自住的、富人已购买的,剩下可供这些外地留京人员购买的学区房的数量可比北大清华毕业生少多了。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买不起再正常不过了。学区房某种程度上也是种阶级传承,而阶层的跨越通过一代人来完成是较为困难的。就像定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很多是处于社会底层,但他们牺牲了自己,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了向上跨越阶层的机会。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考清华北大,这样自己的后代才有可能买起学位房。
关于当初班上学习好的毕业后赚的钱没有那些学渣赚得多这个事,好像大家都可以从身边找到这样的例子。但是仔细想想,每年那么学渣毕业,赚的多的人终究很少,于是个别赚得多被你记住了。但那些通过好好学习赚了钱的人由于太多,我们习以为常并不关注。从这点看,通过这个以偏概全的现象来说明知识无用根本说不通。另外,学习好不一定就等于掌握好了知识,也可能仅仅是善于考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之处。
关于自己上了那么多年学,看了些书,但好像没啥用,这个事情又该怎么理解呢。在这件事情上,我认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无用论”。所有不能应用于生活、不能改变生活的知识确实没有什么用。所以才有“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能成为热门词汇。太多人在通过知识改变自己这件事情上存在着极大的障碍。一方面是缺乏应用的意识,压根没想过要这么做;另一方面,学以致用是另外一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践掌握的学问。掉书袋、读死书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
最近在重新学习英语和概率论,发现自己虽然通过了考试,但无法应用它们解决我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活生生的读死书案例。最近重新开始码字也是希望能够把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整合到我的认知里,当然最重要的是去行动。说得好比做得好的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一个,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