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二字简单,却能道出《文心》的真谛。
文,指读和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输入」和「输出」,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心,乃用心,是本书的魂,无论「读」还是「写」,都需要用心。此外,生活不也如此,吃饭、睡觉、走路皆需用心,别一边做这些事一边刷手机。一心一用,是最简单的幸福之法。用心,你才能体会到「沉浸的快乐」,这就是常说的「心流」模式。
第一次,遇见《文心》,还是在别人文章里看到的,一本被推荐的关于写作的书。在豆瓣上,这本书达到了9.0的高分,这点让我有阅读的冲动。书读起来亲切,如一位老先生为你讲解国文知识,这是八十几年前的书,今天读来还有这般味道,足以见作者创作的「用心」程度。
本书亮点
首先,这是1934年出版的书,如今还能流行,历经时间考验,证明了这书的质量,书中讨论的国文教学,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书的作者是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这两位大家都很熟悉,著名的教育家,全书其实也贯彻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学生有积极好学的态度,家长以身作则,先生有学问,更要有涵养,教知识,更教为人处世的品德。
再者,一本指导写作的书,如果放在今天,大概会以干货的形式来展现,但是这本是以故事体裁的方式来讲述,并将阅读和写作的原则和技巧,融入几个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留你自己细细品味。可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湿货」,单单读故事,除了享受,还有满满的收获。
最后,如今的许多写作指导,多以讲求逻辑,而忽视对文字的考究。《文心》秉持中国传统,「文」离不开对文字的讲究,文字发于内心,修改文章靠琢磨「推敲」。全书反映民国时期尊重学问的风气,以及师生对文字的重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的水平,都足以让现在许多学校汗颜。比起教科书,许多的国文常识和民族文化,通过讲初中生学习生活的故事,浅显地表达出来。
功夫在诗外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并不是随便玩玩的一种游戏。
如果说现代,有那两项必备技能,那就是「写作」和「演讲」,这两项是用于表达自己,其中要属「写作」的门槛更低。写作,是生活必备,不是为了无病呻吟,而是源自于生活,发于内心,需要自己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32篇,就是32个写作的指导,见下面图片:
真正写作,不单单是靠你所读的文字,而应回归生活,这是本书给出的诚挚建议。
相信你看了本书,除了学到写作,多少会有点羡慕当时的教育。说句心里话,现在读中文系的大学生,在国文水平上,都未必比得上书中的初中生。我读了有点相见恨晚,最好应在初高中时候读,无论国文还是品性,在那个时间段修行最佳。
现在整个中学教育被考试导向,导致老师会教许多套路的技巧,而不是教学生写文字发自于内心。学生在课业的重担下,已经很少能积极得去研究「文」这件事。可以学学书中的初中生,细细考究每篇文章,朗读文章注意语气语调,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谈读书和讨论“鉴赏”等等,他们这才称得上是「用心」学习。
那时的教书先生,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的人,让他们去思考,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印象中比较深是,王先生提醒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单把国文这一门来说吧,看书不只限于看国文课内指定的几种书,也不只限于看各科的参考书,须要从此养成习惯,无论去经商,去做工,总之把行动和看书打成一片,把图书馆认为精神的粮食库,这才能收到莫大的实益。
这从全书也可以看出来,虽谈国文,但依然牵扯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时代的变迁、世事无常,会反映在笔尖的文字中。
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好终身修养。
「每日精进」
心至成文,以文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