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大概九十多公里的乡村公路,漫天荒芜。夕阳渐晚的时候到了一个热闹的镇子,即便身旁都是陌生人,也给人一种亲切踏实的感觉。在街道十字路口,我发现了家卖炉桥手擀面的店。遂进入,炉桥是定远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相传曹操曾在当地铸造兵器。当然,我此次所到达的永康镇与其关系不大。点了一碗面,店家熟练的将擀好的面条放入汤桶中烫煮。端上来时,放上一些鸡丝肉,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见到简直是人间美味。于是便大快朵颐起来,面条是实实在在的手擀面的口感,爽滑筋道,应该是擀面过程中加入了鸡蛋。汤头咸鲜味美,或许是用了鸡汤。结账时,老板收了五块钱。早已习惯了车水马龙的城市,一顿快餐动辄十几二十元,忽然吃到了一碗五块钱的鸡丝面,让人着实有点怀念乡村这种慢节奏低成本的生活。
餐毕,已是黄昏。原本还想能不能骑到刘府镇休息,但是一看这弯弯曲曲的昏暗乡间小路,一层白雾隆起,心里打了退堂鼓。最终还是打开手机搜寻起这个镇子上有没有合适的宾馆休息,很幸运的是在一个订房软件上发现了一家旅店,价格七十元左右,中规中矩。躺在床上,我在网上查阅了这个镇的资料。发现这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的镇子居然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故乡。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人士,据明史记载“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记载称戚继光的出生地在山东蓬莱(即古登州),但是,《明史》中却并没有明确记载戚继光生于登州,倒是在有的资料中称戚继光生于山东济宁。所以,按照《明史》的说法,戚继光只不过是在17岁时,由于其祖先的军功,去登州卫担当指挥佥事。
从有关史料和古迹中可以得知,明隆庆年间,戚继光曾游北京密云县白龙潭,留诗题字的落款是“定远戚继光”。明万历年间,戚继光游览安徽休宁县齐云山时,当地道官吴伯宁、胡日章为其刻碑纪念,碑中记载:戚继光,安徽定远人,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1940年臧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综合以上史料可以明确地得知:戚继光是安徽定远人,诞生地是安徽定远。
岁月蹉跎,时间总能将一切的繁华似锦消融殆尽。面对眼前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镇,谁又曾想到这里曾经孕育出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让我族人,在异族面前可以昂首挺胸。现在,定远的车站广场,依然矗立着戚继光的雕像。一代名臣虽已陨落,但他的精神铭刻进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之中,这是一种昂首笑看万人狂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