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读书笔记:
1、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2、不愿意跟其他人说自己的心事、感受和想法的来访者,别人认为他脾气暴躁,情绪无法发泄。
3、咨询师第一次见小华,小华不停的眨眼,咨询师很敏感,排查小华是否有生理上的问题,排除后咨询师知道小华是焦虑导致。
4、因为考虑到小华的焦虑,咨询师在第二次咨询时将主导权交给小华,只要求最后10分钟安排聊天即可。当咨询师这么做后,小华很开心,也立刻决定了在咨询中要做什么,而且也注意到,他拿到主导权的同时,眼睛也恢复正常了。
5、最后10分钟到了的时候,小华不遵守约定,并且说:刚刚有人答应和你聊天了吗?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是不是会有情绪出来?咨询师也很惊愕,差点儿说不出话来,因为实在出乎意料。然后,咨询师马上心里想:他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只是咨询师现在还不知道,同时心里也在想他的理由:他不安,所以不想说;他想挑战咨询师,看咨询师会不会生气等等。
6、咨询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问小华:老师觉得你不想跟我谈心事,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想知道,那是什么?
7、结果,小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咨询师大吼大叫地说:对,我就是不想和你说心事,怎样?有什么心事好说的,我没有啦,我不用说心事,所以你婷灏,我不必咨询。
8、到这里,是不是很多咨询师就稳不住了,很多咨询师就不想做这个咨询了,这孩子太不按常理出牌。我们咨询做不下去,大部分是咨询师不想做,不是来访者不想做,所以,小华换了好几个咨询师。如果陈意文老师跟其他的咨询师一样,那就没有后面的故事,小华也可能还是原来的样子。
9、陈意文老师没有生气,而是看着小华,缓缓的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想咨询,也不想和我说心事,我可以帮忙让你不必来做咨询。----我们找到来访者想要的,顺着他想要的,告诉他,我们有办法帮他实现不想来做咨询的目标。
10、我们看看陈意文老师是怎么做的? 我很诚恳的看着小华,告诉他就算我打电话告诉社工他下次不必来做咨询了,但只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算把我换掉,也还是会有其他心理咨询师的。但我可以帮忙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跟小华一起解决他的问题,尽量减少他的咨询次数。同时,他不想说心事,他并不用跟我说。所以,我们见面只要解决问题就好了。
11、当陈意文老师这么说后,小华高兴的点了点头。
12、第3次咨询,小华主动说:我们不必说心事,也不必聊天。
13、陈老师点点头,我在想,不是要聊问题吗?不聊天怎么说问题,陈意文老师很巧妙的避开了这个问题。然后陈意文老师提醒小华:最后10分钟要讨论问题。
14、最后10分钟到时,小华用带着不友善的口气与她讨论她的困扰(令社工和老师觉得困扰的问题)。
15、用这样的方式咨询来6次,陈老师协助小华减少了行为问题。
16、总结:与小华的咨询关系并非相亲相爱,但是通过合作,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17、好处:咨询师不用费尽心思帮助小华,小华从互动中得到自主权,进而愿意自我改变。
18、反思:你成全我,我成全你;
你成就我,我成就你。
接受咨询的限制,但永远不放弃希望。
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
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让来访者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做第他是最有帮助的?是他最愿意去做的?
19、合作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没有不合作的咨询对象,只有不懂得合作方法的心理师。
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正确方法的家长
并非咨询对象难缠或抗拒,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和他在一起。
合作代表是可以一起工作,并不一定是气氛良好、相亲相爱。有的咨询对象可能怒气冲冲或冷漠,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他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20、当孩子有偏差行为时,我们可以问自己:
他这么做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呢?这句话可以:
1)舒缓我们的心情
2)对他快速产生同理心
3)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
4)之后再问他:我相信你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请告诉我可以吗?
21、改变永远在发生
改变永远在发生,暂时不合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来与孩子合作+跟随孩子的脚步与脉络+提供孩子想要的
22、与孩子谈话的意义:
协助孩子得到他们想要的目标
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我们父母认为的孩子的目标
或是 孩子该去处理的课题
23、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不同的合作关系
尊重孩子
往他想要的目标前进
提供他最适合的协助
24、父母与孩子之间,整体而言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
25、孩子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父母只是引导者+创造一种合作气氛+帮助孩子早日实现目标。
26、案例:如果今天孩子放学回来一直在玩电脑游戏,不愿写功课,你是如何处理的?
1)先告诉自己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2)再问孩子:你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
3)与孩子一起讨论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