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碰到完全打破常识的事儿,直到第三次受冲击,实在不得不写点什么。
先从最近的第三次冲击开始——更“可恨”的领导,竟然要求这样“负责”
在领英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据说强生电商业务的副总裁郭女士,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她带90后团队的经验:
有人问她,你们设计了这么多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你有时间审核吗?
她这样回答:“我不审核。我只需要让团队知道不能触碰的红线在哪里。红线以外的部分,我给团队最大的自由。我不能每天去评判这个内容是不是合适,这张图是不是合规,因为我没这么多时间。就算有时间,我也不能这么做。最懂互联网的是90后啊,他们应该对内容的转化率负责,而不是对我负责。对我负责,他们最终能摸清楚我喜欢什么内容,这并没有什么用!他们应该了解摸索的是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话说自己真的写过无数的岗位责任书,每次岗位责任书的标准格式都是先理清上下级,并且有的时候还会明确注明“对谁负责”。就算不书面写进岗位责任书中,平时工作的时候也常常被教育:你一定要直到自己对谁负责?!这个时候的正解当然是直属上级啦,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原来藏着这么深的bug——人人对领导负责&人人对客户负责,这样直白的摆出来,高下立见呀。
按下如同初入职场的小白般激动的心情,不禁要问:案例上说的——对领导负责、让领导满意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客户买单才是王道,逻辑上完全说得通而且很畅快、很高效的感觉,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在公司其实并不是如此呢?难道公司的领导、老员工们都是弱智、都是自私自利的吗?这个结论显然有失公允。
首先,对“上”负责有自己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逐渐过度,在大部分时间里,领导的眼界、魄力、信息资源、人际关系等等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所以,只有以领导”马首是瞻“才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其次,惯性的力量。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主要客户的关注点和习惯领导层完全get不到的时候,坚持对“上”负责,“上”的压力真心好大。但是,客观条件的变化到整个机制的适应中间是需要过渡时间以及触发机制的。说到这,印象最深的是前膛枪和后躺枪更替时候的故事。
普鲁士人道赖泽发明了击针后膛枪不仅增加了枪速,同时也提高了命中精度。但在后膛枪刚出现时,也有人阻碍它在军队中的使用和推广。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讨厌后膛枪,临终前留下遗言,在他的墓地举行葬礼时,要前膛枪鸣放,否则他死不瞑目。另一次,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其中一个将军检阅了装备后膛枪的部队后说:“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膛枪),瑞士人不会用从后面装填的灌肠枪来射击”。但是战场上的现实却最能说明问题。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发生战争。奥军装备的是前膛枪,装弹速度慢,火力比装备后膛枪的普军差很多。结果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大败。这场战争之后,奥地利,法国,瑞士等国很快淘汰了前膛枪。俄国对是否装备后膛枪有过争议,陆军大臣米柳京在看到后膛枪的威力后立刻上书沙皇称:“采用后膛枪的决心如果稍有犹豫,后果将不堪设想。”
〔注:案例来自华夏军的《步枪齐射——从前膛枪到后膛枪的武器及战术》〕
很“掉书袋”的感觉,确实是,这样的思考完全不接地气儿,只是,目前来看,最终得到的发现很简单明了,就是——一直以为是对的不一定永远对下去。
还有两个毁三观的冲击,明天、后天继续分享,这是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系列,我也需要边写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