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文化由来已久。历史上第一首诗作于何时?为谁所作?兴许我们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们知道的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叫做《诗经》,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
《诗经》原名《诗三百》,孔子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何为“思无邪”?通俗的讲,就是“思想纯正”,绝无邪念。《诗经》中有不少篇目讲的都是男女之情,然这些诗歌却并非靡靡之音。为什么呢?因为《诗经》秉承“发乎情,止乎礼”的宗旨。
诗为情而作。世人皆有感情,当感情升华到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要宣泄、就要抒发。此时便有了诗。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朱光潜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谈美》第十一章)但是,若是让情感肆意的流淌而不加以扼制,则必为淫词艳赋。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诗亦是如此,要讲究规矩,要依“礼”的标准来作,这样才不会跑偏。所以说,诗是“发乎情,止乎礼”的。
作诗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创作时要讲究韵和声。有韵谓之诗,无韵谓之文。诗之美,也正是中国文字的综合之美,是华夏文明独享一份的美。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以之为中心,影响遍及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之后,汉赋之宏伟大气、唐诗宋词之魅力无限,元曲之滑稽、讽刺,明清小说之道尽沧桑百态。这是中华文化引以为傲的瑰宝,也是我们华夏后人应该继承并发扬至后代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