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在100岁生日时感叹:“世界终归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当人可以完全身心一致地意识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在各个层面的自由,物质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关系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才真正有一种世界完全向自己敞开,并且可以随自己心意创造的感觉。
你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你不够爱自己。
当你真正开始懂得自己喜欢如何无条件地爱自己,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你的爱就会自然而然的溢出来流向你身边的人,这种爱才是纯粹的,没有控制性的,无条件的爱。
所有有条件的爱都是暂时的: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动物的本能性,人性和神性。每个部分都真实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在,而哪个部分会成为你的主体,取决于你是否在每时每刻去关注那个部分并选择活出它。当你活出这个部分时,你就可以体验并给出真正无条件的爱。
01看懂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面对自己,看懂自己,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你做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而不是在命运的车轮下推动你的自动化反应。这时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爱自己之前,先了解自己。如果不年轻,我们就不会犯错吗?我们常习惯把生活中不想要的结果归因于年轻,好像我们不年轻就不会犯错误一样。事实上犯错误不是因为年轻,而是我们对自己认识得太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潜意识里的自卑感与我们所拥有的相貌和财富无关。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好,当他和一个足够好的人在一起时就会担心被抛弃。即使对方从未有这种想法,这种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不安也会随时随地笼罩着自己。
会控制我们的,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当你可以真正开始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时候,你才有可能从过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因为那些会控制我们的东西,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
删光别人,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你在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力量是无限的。学习做真正的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功课,很多人都在做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被要求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忘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当开始不断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时,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所有的阴暗面,接纳这些曾经想要自我粉饰的部分,终于不再需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才真正看到别人、关心别人,而不是因为需要或者恐惧而讨好别人。真实而慈悲,这时候的自己是力量非凡的。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你以为的“自己”,也许并不是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深深地活在了别人的眼光中,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所以你不仅在很小的时候会被你的养育者的催眠,植入他们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在你成长过程中,整个社会文化、你所生活的圈子、阶层文化都在不断给你催眠、洗脑,让你毫无意识地成为现在你以为的“自己”。
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更好的别人。弄丢自己的人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因为不确定自己是谁,所以总在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做自我确认。每一份对自己的怀疑和否认,都是内在自我的一种分裂和消耗,都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力量感。
期待自己变得更好,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你期待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喜欢现在自己不够好的部分,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会让自己变得更糟。自我苛责并不会让你真正变好,充其量只会让你“看上去很好”。而最重要的是,这种“看上去的好”所带来的自信感和力量感是极其脆弱的,只要出现一个比你“看上去更好”的人,那种脆弱的自信就瞬间坍塌了,又或者有一个人看到了你的不好,这种自信感也被削减了,所以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批评而急于自我辩解。而且要维持这种“看上去的好”也是疲惫不堪的。这是一个要不断取悦他人、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过程。因为他们自己内在对自己没有足够的爱和认可,所以永远要通过外面的人对他们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因为太不确定自己是谁,所以才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所以内心完整富足的人是为自己而活,因为确定自己的价值,所以不会轻易地被外部的人或事影响。
当你成为自己时,所有的成就都是在轻易地显化和创造,你做任何事都是为自己而做,没有期待、没有附加条件,在做那件事本身时就满足了,总是活在当下,而且总是专注而喜悦的。所以,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更好的别人,而是认真地找回原来的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藏在那里。
真正的力量只来自享受此刻的自己。为什么要等到下一刻呢?为什么总在牺牲此刻来换取一个所谓美好的未来呢?事实上过去和未来本质上都只是幻觉,它们并不存在。
02 接纳带来自由和力量
有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长,同时才能使出最大的力量。如果只是遵守道德规则,那不是成长,只是服从。
减少内在消耗,停止纠结。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这个人每天对这个世界所做的反应、每一次言行所决定的,而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言行是由自己的人格模式决定的。
为什么你会觉得“累得要死”。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说,“我的性格就这样,改不了啦”“没办法,我就是这脾气”,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有两个核心的限制性自我认知:第一,他们认为他们的性格或脾气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固定事实;第二,他们认为“性格”或“脾气”比“我”更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点:
第一,你的人格不是你,你拥有你的人格,但你不是它。
第二,你的人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在你刚刚出生的时候,你并没有拥有你现在的人格,在你只有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你也没有现在的人格,你的人格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你的养育者对待你的方式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以及你所成长的环境和文化灌输给你的一些信念系统,和你过去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的综合产物。
人格是会改变的,你现在的人格模式很可能跟十年前不一样,而且也可能和十年后不一样。当然,对于一些从未开启自我成长的人来说,它们可能会以一种人格模式延续到老年甚至死亡的那一刻。
我们要去到一个更好的方向并不需要否认现在。当我们没有觉醒,完全以一种蒙昧的、本能的状态生活时,我们会无觉知地做一些伤己伤人的事,我们会评判或指责他人,而且觉得特别理所当然。
放下愧疚模式,是提升能量的前提。发现当下的问题,面对、承认并改善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攻击这个部分。小我是喜欢评判和攻击的,不是攻击他人就是攻击自己。所以愧疚感是小我最常玩的把戏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削弱力量感的情绪。放下愧疚模式,是自爱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提升能量的前提。
接纳真实的自我
我们对他人的评判,归根结底都来自自我评判。当关系变得更亲密时,我们如果对自己内在的动力没有了解,就很难意识到我们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所不满的,只不过是投射到关系中的自身人格中不同的两个部分的矛盾态度。
所以我们对其他人身上那些评判的部分,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渴望,因为对方活出了自己一直渴望却又不敢活出来的部分。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很好的镜子,无论对方是伴侣、孩子、重要的合作伙伴、亲密的朋友……我们看到对方的样子,可以很精准地反映出我们人格底层的这些又渴望又评判,各种相互矛盾相互拉扯的信念系统。
那些我们对别人的评判的真相,事实上都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评判,区别只是你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如果你可以真正接纳对方是自由的、是可以这样的,就会发现所有的评判都只不过是头脑的把戏,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积留下来的信念系统的一种对外反射,都是极其个人化的。当然,当事人通常不会认为这是个人化的,因为每个给出评判的人都认为自己代表的就是真理。
爱是提升力量感最好的途径,尤其是对自己的爱。
任何时候,一旦强迫自己或他人只能做那些“好的”选择,那么这个“好习惯”“好品格”就会变成一种牢笼,因为如果只能做一种选择,那就意味着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意味着所有的现有选择都是建立在自我压抑、自我牺牲上的。它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遵循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被迫履行某些社会规条或他人的期待而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这个“好”,原本的意义就消失了。这个“好”变成了一种负担和道德绑架。
对自己的爱,从自我接纳开始。如果你需要借助某种约束或规范才能迫使对方爱你,那么你要自己先反省一下,为什么你会让自己与他的关系走到如此境地。如果你是那个被约束的一方,也要去看看,你在恐惧什么抓取什么,以至于允许对方有筹码可以控制你。
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长,同时才能使用出最大的力量。如果只是遵守道德规则,那不是成长,只是服从。
所有的改变都是需要力量的,爱是提升力量感最好的途径,尤其是对自己的爱。这份爱便是从自我接纳开始,甚至当你感觉到自己有不接纳时,消除这份不接纳的最好方式就是,先接纳自己的不接纳。
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能真正得到。真正能给出接纳的人,内心必定是强大和自由的。
03明白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你是在为你的角色服务,还是让你的角色来服务。你的生命,这是个很重要的选择。
内心越不稳定,越期待环境稳定。
内在力量不够,令我们跌入环境失控的循环。因为太没有安全感所以非常害怕改变,而害怕改变会让能量更为萎缩,内心越无力就越渴望环境能够稳定,进而觉得需要不断地控制,以确保这种稳定。然而这种低能量状态下的干预,反倒会把事情推向更为恶化的方向,使生活进入一个恶性的、封闭的循环状态。
批判是最有效的削弱内在力量的方式。批判别人和批判自己,本质上没有区别。
你在服务你的角色,还是让角色服务你?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允许自己的创造物来控制自己,把自己的创造物当做自己的一部分,甚至不惜消耗自己的生命来供养自己的创造物。
找到自我与角色的平衡。当我们对自我本体的关注和对角色的关注严重失衡时。你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关注的重点都会围绕着你的客体。越是把客体当做自己全部的人,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也越严重。因为我们越无法在一段关系中做到独立,我们越失去自己生命的重心,就会把这个重心压到对方身上,对对方就会有非常多的要求和期待。
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靠自己获得开心、快乐的能力,所有的幸福感都建立在对方身上,所以对方的生活不能出现任何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元素,如果有,就一定要消灭它。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关系,因为这注定让我们给出的爱会充满控制和压力,而没人喜欢把别人的人生压在自己身上,哪怕这个人是自己最爱的人。
不要被你的创造物所裹挟。
如果没有成功,你的归依之处在哪里?如果没有优秀没有成功,那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吗?如果剥离了你的头衔你的项目,那你的归依之处在哪里?当你没有活出真正的自我时,你才需要通过优秀来证明自己,但当你为了证明而努力时,无论是拥有你所创造的成果,还是正在失去它,你都不可能真正地开心。这对于你的生命来说是很可惜的,你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体验开心、幸福,享受生命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疲惫和受苦的。需要很辛苦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理。
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很多人生命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在角色中过度认同,很直接的损失就是失去自我。
力量来自于为自己的感受和选择负全责。当我们感到自己会被别人逼迫或者限制,只有一个原因——自己不敢拿出力量去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力,或者说把为自己生命做决定的权力送给了别人。
自己越缺乏力量,就会对他人越依赖。我们自己越缺乏力量,越会有无力、挫败、不安全的感觉,所以就会渴望身边的人能够给我们安全感、信心、勇气……然而对他人越依赖就会感受到更多挫败和无力(因为最终你一定会发现没人会变成你期待的样子),同时也损失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找回自己的力量。
敢于拒绝才能真正地承担。
当我们把责任推出去时,也把内在的力量推出去了。从始至终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在任何时候,你都有三种以上的选择,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要么接纳。
04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
直面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粉饰它。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因为你要承认自己是可以“自私”的,允许自己“自私”,完全接纳自己有“自私”的这一面。
被压抑的需要并不会凭空消失。被压抑的需要到最后并不会因为这些自我压抑而消失,它们依然会在那里,只是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么根本就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对他人各种讨好;或者把属于自己的个人需要包装成一种更正确的、更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准则去要求对方,同时抨击对方如果不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道德低下。
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需要,你才变得真实有担当。往往内心越脆弱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软弱,越有匮乏感的人越要用尽全力掩饰自己的自私。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但明明有需要,却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需要辩解,否认它,粉饰它,或者抨击别人的需要,贬低他人需要的合理性,这就是自私。这就是自爱和自私最大的区别。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是你的责任。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和我们的互动方式都是我们自己教会对方的。如果你感到对方习惯于指责你、控制你,那么你要探索一下,你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互动模式的,并学习从这种模式中彻底离开,创造全新的,你想要真正体验的模式。
及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边界。表达一定要即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去表达,而不要用回避、自我说服等方式来把期待压制下去,除非你自己感觉你可以彻底转化和放下这个期待。如果你都不为你自己的感受负责任,却期待别人来为此负责,期待别人来让你开心满意,这是不可能的。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任是很重要的一种自爱的能力。
你的期待在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吗?当你能即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你已经为你的关系的进步迈开了很大一步了。
那么接下来还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评估:
第一是对方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能量支持他满足你的需求;
第二是对方有没有足够的意愿去做,也就是你们过去的关系基础是否达到了这个前提。
爱是积累来的,不爱也是
如果你客观地评估之后,发现以对方目前的能力和能量状态确实给不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有两种选择:要么支持对方、滋养对方,让他慢慢获得这种能力;要么放下这份期待,学会自我满足。
真正自信自爱的人才可以在关系中做到平衡。在一段关系中有能力关注“我们”的人,必须有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发展得比较完整。
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先天和后天的条件。拥有完整人格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相对健康快乐的童年:父母的感情不算太差,家庭中有习惯表达爱和关心的氛围,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遭遇过太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来破坏自我价值感(例如:被寄养、被侮辱、被性侵犯等),还需要后天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性,对自我内在的成长重视且精进。
如果先天条件不足,就需要靠后天的成长和学习来改变这个格局。如果后天的成长足够快速,那么甚至可以把童年的负面经验变成某种资源和天赋发挥出来。如果你的伴侣心性不够成熟,很多事情都不能符合你的期待,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责备对方。因为改变是需要力
量的,责备除了会让对方觉得愤怒和愧疚之外就是深深的无力感,无力感一旦出现,自我改变的力量就完全丧失掉了。
支持对方最好的方式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对方的自我价值感低、自信不足,就多欣赏、肯定、感激;对方缺乏安全感,就多表达“我有多么需要你”“你对我有多么的重要”;对方缺乏力量和勇气,就多给对方一点空间和耐心、鼓励和看到……
如何面对指责,取决于你的选择。
世界上所有的行为只有两个目的——表达爱或索取爱。无论你或你身边的人在做什么、说什么,看起来多么过分、多么不可理喻,归其根本,这里面的动机不是在给予爱,就是在索取爱。
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理解、陪伴、肯定、欣赏、关心、赞美、信任、支持……
索取爱的表现形式有:抱怨、讽刺、辩解、指责、讨好、批评、控诉……
对方的指责和你的感受本质上也没有任何关系,都取决于你做怎样的选择。而自由选择的力量就在你内心深处!
你获得的爱,取决于你感受爱的能力。
你自身的能量越高,你感受到爱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你能量越低,即使你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可能依然感受不到爱。
你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你可以感受到多少爱。在关系中你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呢?是假设自己值得被爱还是不值得被爱?可是在关系中,原告被告都是你自己,你相信是什么就会在那里找证据。无论是自我证明,还是让别人来证明,都是一种愚蠢且注定会失败的举动。就像要让别人证明爱你一样,一旦你需要这么做时,就意味着你认为自己很可能是不值得被爱的。
当我们无法爱自己时,我们就会以己度人,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可爱,所以推测别人也会觉得自己不可爱。学会爱自己,才能把自己内在的黑洞补上。
05 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
决定事情结果的,不是事情本身,甚至不是做事的方法
,而是做这个事的人的能量状态。
改变人生就是改变能量,不同的情绪都有相应不同的能量等级。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烦躁、自责、忌妒等低能量状态时,他的工作效率、创造力和学习力是非常有限的。做事的人的能量状态决定事情的结果。能量状态取决于在做这个事情过程中是基于享受还是责任。做事情人的动机不同,身边人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
你处于怎样的状态就会吸引与之相匹配的事物。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即时而持续的,你想创造的结果和你创造结果的行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会创造出你想要的结果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的愉悦自在的情绪;只有好的感觉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充其量只能算是置换能量,消耗某些生命领域的能量来换取另外领域的结果。
把昨天放下,你才可能来到今天。
所有改变的前提都源于看到和接纳。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是主观的,这感受来自“我”这个观察者的视角,“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一个相对应的世界。当我们觉得被伤害时是觉得自己无能,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是觉得自己弱小匮乏。当我们有力量时,是不会觉得受伤的,因为压根儿就不会把那当作伤害;当确定自己强大富足时,就不会那么需要所谓的公平,因为多一点少一点都没关系,因为“我”有很多,即使现在没有以后也会有。只有觉得自己得来不易,拥有的很少,所以才特别紧张地担心是不是被别人分去的太多了。
那么如何成长到一个新的维度的自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彻底明白并接纳现在的自己。所以与其说是原谅那个伤害过自己的人,不如说是原谅那个故事中被伤害的自己。
如果没有持续、系统的成长,可能就会在同一个维度的视角待一辈子。
成长就是这样,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内在的状态,再通过和这些人和解,最后和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和解,然后去触碰那个更好的自己。
你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爱自己的最高境界,就是真正明白,你是你的世界中的神。
你的世界所有你能感知到的事物都和你有关,你创造出了它们在你的世界中的样子。
你对你的原始观察的背景最初是你的养育者奠定的,在你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养育你以及在所有和你互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把他们对你的观察方式,以及他们观察到的你的形象植入你的内在意识中。
如果父母有很多无力感或者自我怀疑、自我否认,他们就会无意识地把这种视角投射到孩子身上,很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没用”“真蠢”这样的话。
这些养育者日常生活中容易脱口而出的语言长期积累下来,这种能量状态就会完全被孩子接受,并被内化成为他们观察自己的底色。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那些我们习惯体验的感受。
当我们想要重新“升级”自己,去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时,第一步就是我们需要辨认出那些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低能量的感受,并释放那种感受,让它离开。而最难的部分就在这里,某些感受一直跟随着你的父母,你所生活的群体意识中也认同这些,从你记事起这种感受一直伴随着你,因为太过熟悉,它们甚至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你很难辨认出它们的存在,更不要说和它们分开了。
每一种感受都反映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认同你自己的。你每找到的一个线索都是一个碎片,最后你就能慢慢拼凑出一张完整的地图,彻底地了解自己是如何以过去的状态创造出现在的生活的。
破译你的原始代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你能常常通过观察自己的反应探索到某个关于自己的深层信念,并能瓦解它,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力量。这个过程就等于你慢慢把你创造自己世界的原始代码全部破译出来,然后,你就可以为自己重新编一个全新的代码,而这个全新的你就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来。
学习的过程不是让你努力成为别人,而是让你有力量,成为真正的自己。而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来自你相信它会发生,就像奇迹只发生在真正相信奇迹的人身上。人们在过去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太大地低估了自己。成长就是学会打开你的视野,去相信一些真正会扩展你力量的东西,重新评估这个世界,也重新评估你自己。
保持能量的稳定和提升能量同样重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提升自己的能量频率并守护好自己的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这个阶段我们容易碰到的一个障碍就是,会“清醒地犯错”。过去的你毫无觉知,现在当你来到这里时,你已经有了足够的觉察和智慧能看到自己的一些模式,但是却发现,有时候即使看到了,也无法完全停下来,有股动力想把这股情绪继续下去。
情绪是有惯性和拉扯力的。我们要学会在情绪很精微的时候就觉知它,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警觉。我建议,最好不要放任这个情绪超过27秒。超过之后,它就“长大”了,很可能把你给席卷了。而且一定要警觉,不要顺着这个情绪去做反应和决定。
我们对待那些细微事务的态度才是影响我们感觉的关键。
我们生命的品质是每一个此时此刻的小事累积起来决定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快乐的人生,那么请先学习在所有的小事里都可以体验到快乐的能力,如果你的目标是自由的人生,那么请在所有的小事中去创造自由的感觉。
学习对令你不开心的小情绪保持敏感,不要轻易地忽略它和纵容它。
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全责。
最重要的是,记得让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为你的快乐服务。你才是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人,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最微小的时刻都是值得被细心呵护的。
重塑你的新世界。你永远不可能活在客观世界里,你只能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由你的观察方式所决定的。们对自己的观察是很容易有很多盲点的,就像眼睛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却唯独看不到它自己,眼睛想要看到自己必须借助于镜像。所以,我们也很难观察到自己的所有信念系统,我们只能借由生活中和我们互动的人或事来自我探索。你的关系就是你的镜子,你的关系模式就是这样的你创造出来的。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很多人会感受到生活的凶险和艰辛,而他们也确实遭遇了一些事情体验到这份艰辛的真实度,例如意外、被欺骗、残酷的竞争,等等。然而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些发生的事件是由他个人的信念系统所创造吸引过来的。而这些信念系统早已根植于整个群体意识中,已经非常坚固了。
当你想要改变你的外部世界时,必须先改变内在世界。
你所感知到的世界,全部是你内心的映照。你是你世界的创造者。当你想要改变你的外部世界时,必须先改变内在世界。我们自己时刻保持在高能量的状态,能量越高,那些低能量的信念碎片就会越容易被我们辨识和摒弃。而能量越低,我们就越容易认同那些低能量的(被恐惧驱动的)信念系统。
06 和这个世界谈恋爱
那些看起来的“平静”,并不是来自内心的强大,而是来自内心的封闭。
越证明越失去。当人们在说“莫忘初心”时,到底在说什么,那个初心是什么?其实初心就是最初那个你在能量最高的时候,也是最接近自己本体的时候的起心动念,以及跟随这个起心动念而带来的美好感受。
“我执”心太强,就很容易被外部的人、事、物影响。证明的能量会激发出别人也想要自我证明的动力,从而创造出竞争、紧张的关系。没有“我执”心的人都是很有力量的,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执”心太强时,就很容易被外部的人、事、物影响,患得患失。这时候就会失去力量,偏离了自己的中心,离本来的自己越来越远。
做事的过程中完全专注于当下时,力量是无限的。当我们不把从内心迸发的梦想变成小我自我证明的工具,而只是纯粹去享受它,借由实现梦想的过程重新认识自己时,全世界都会来支持你!
真正成熟,就会对世界充满希望和热情。很多时候,人们说“看透了”,其实只是“放弃了”。
“成熟”和“麻木”看起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多成年人会把自己的“麻木”当作“成熟”。
所有对外部的失望都源自对自己的失望。这种对自我的失望通常是很隐蔽的,除非有足够的拿出勇气真实地面对自己勇气去面对,否则很难被觉知。
因为你是不可能对你有信心改变的事物愤怒的,当你有信心改变时,你会直接行动。当我们内心深处被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填满,又没有力量去面对这份无力感时,就会下意识地掩饰它。
掩饰它的方式有两种:攻击或者逃离。情感表现为愤怒(评判)或冷漠(不在乎)。
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恐惧,而懦夫会否认和粉饰它
拿出勇气真实地面对自己。
越是不敢面对,无力感就越真实。
忘掉你所知道的一切,去体验无数种可能。我们的灵魂来到地球就是来体验自己的伟大和力量的,但是那之前我们必须先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渺小和恐惧。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假装自己不在乎,假装自己明白那些自己根本没有体验过的事。保持寻找答案的勇气和热情,用心去体验,去爱,去行动,去尝试,去探索自己和世界。
你要做的不是索取幸福,而是练习幸福。
因为你所有关注的事不仅印证了你所相信的事,并且还会创造出你所相信的事,然后变成你的一种存在状态、最你世界的实相,成为你的命运。
所以,你的命运其实是你不断选择和练习的结果。无论你关注什么,练习什么,都会精通它,最后成为它。
你在练习什么,就会精通什么。当你长期沉浸在某种情绪中时,它就会成为你的个人气质,进而成为你的性格、你的身心状态。你的各个器官、面容、体能都会匹配到你长期沉浸的那种情绪中,呈现出相应的身体状态。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看起来苍老、体力大不如从前、面容憔悴,这真的和年龄没什么关系,只是你身体的亿万个细胞在配合你的思维和情绪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已,这是你常年练习的错误方向,让自己处在低能量状态的必然结果。
精通幸福的练习,让你变得完整而强大
身体层面的练习有:瑜伽、有氧、健身运动等。
心智层面的练习有:读书、辩论、写作等。
心灵层面的练习有:冥想、祈祷、唱诵等。
成熟地面对分离是力量和智慧的表现
如果有些关系注定了要分离,那么就好好告别。
当一段关系已经不再适合你时,有力量在恰当的时间选择离开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对一个朋友、一段亲密关系,还是对一份工作或者一个地方。
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应该是你成长的阻碍。
如果你执着于童年的快乐体验,那么你只能让自己的心智退行。然而生命的进化是无法阻挡的,如果你想要和同一个人共同体验美好,那么必须一起来到更高的维度,体验更精微也更纯粹的美好。
公众号:薛定谔猫的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