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我迈入三十岁的第二个生日,回想去年买蛋糕的经历,仿佛就在上月。那天下班很晚,蛋糕店里的成品蛋糕都已售完,只剩下一个没有装饰的裸蛋糕。但我挺喜欢那个裸蛋糕,给它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三十岁的我开始返璞归真,许下愿望,做最真实的自己。
转眼一年已逝,这一年来发现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更加喜欢固定模式。比如去某家固定的餐馆用餐,买某个固定品牌的衣服,用某个固定品牌的护肤品,喝某个固定品牌的茶叶,用某个固定品牌的床品……
不禁疑惑,这些会不会就是初老的症状?去年以前,我还不曾如此,总是喜欢去尝试新事物。为了买一件合适的风衣,恨不得把天猫女装所有品牌逛个遍,不分款式和颜色。而这一年来,我逐渐对很多日常生活领域失去了探索的热情,找到合适的就不愿轻易改变。
今天翻看万维钢的书,正好讲到他对于慢慢变老的理解,看后非常认同。
为什么年纪越大越习惯于某个固定路径?香港电影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某个老人,每天去见同一个人,去同一个餐馆,坐在同一个座位,点同样的饭菜。以前看到觉得这多无趣,人生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鲜有趣的。
但当我三十岁时,不再这么想了。斯坦福大学有个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其实是人的理性选择。他们在之前已经完成了探索,他们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事情是什么,和哪些人在一起最舒服,哪个餐馆最符合自己的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更乐意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包围,他在享受自己过去所有时间探索出来的成果。
除此之外,我自己还有其他的理解。不愿探索的只是某些生活领域,不是全部。虽然我对于消费场所和品牌逐渐固定,但我对于读书却从固定到开放,以前比较喜欢读林清玄、毕淑敏、刘墉的书,读起来很舒服很享受,不费脑力。但从去年开始我更喜欢读多个学科的书,经济学、心理学、科学等,或经典或前沿,还有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电影,总能给我带来高密度的知识挑战和精神享受。
我想这恐怕是因为,通过固定日常生活某些领域的细节,从而才能把节余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更值得的地方。这个前提得是,明确哪些领域让自己感觉更充实更幸福,再把时间精力用在这里进行探索,起到聚焦的效果。而对于不那么重要的领域(重要性的判断因人而异),已经通过好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合适的、喜欢的,那就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维持现状就好。毕竟不是每一次的探索都能收获满意和愉悦,想想网购退回去的衣服就知道了。
对于今年最大的改变,我还是挺乐意看见,并将继续如此,因为我喜欢聚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