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不愧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读完这本书,普通人也能明白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我浓缩了5句话,分享给大家。
1.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相信大家都记得蛤蟆第一次面见苍鹭的时候就摆出一副想要速战速决的摆烂的样子,咨询师看出他并不是自愿而来,所以跟他说明“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的是自愿和合作。
2.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当苍鹭对蛤蟆说:他自己参与到和他人的“共谋”中,偷偷地无意识地配合对方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时候,蛤蟆根本没法接受。
比如苍鹭先生说痛苦的感受是人自己的选择,还有《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说“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等等这些观点都让人一时间根本没法理解,更别说接受了。
但是当不断地深入分析,越深入发掘自我,就会明白,这些概念原来都是真的。
前一秒还在对孩子发脾气的你,下一秒接到老板电话立马就会语气柔和,让孩子看了一出变脸。
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发生时的事情是客观的,但是不快乐的定义是自己给的,会给人带来痛苦的感受是自己赋予的。
一些概念的抛出也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其实它们一直都在,只是现在被咨询师用语言定义了。
3.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是苍鹭在跟蛤蟆第一次见面结束的时候,对蛤蟆说的话。
旁人听了都会觉得很感动,可想而知蛤蟆当时从这句话中获得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于是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咨询和成长。
当一个沮丧的人得到这样的鼓励,仿佛看到了希望,也会对后续的咨询更有信心。
为什么咨询师能有这样的信念,我想一是源于自己的专业自信,二是他相信每个坐在对面的人都想变好,而一旦自己愿意改变就离改变不远了。
4.咨询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能做决定的只有来访者自己,能改变的人也只有自己。
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位来访者去进行心理咨询,几次之后终于看到了问题所在,咨询师很高兴地说这也就是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于是来访者问:你为什么第一次的时候不告诉我?咨询师回答说:如果我第一次这样跟你说,你不会相信,也不会明白。
所以,咨询的主要目的是让来访者自己找答案,就像苍鹭先生对蛤蟆所做的那样,一直在引导,一直在提问,用问题来引发蛤蟆的思考,引发蛤蟆向内看,最终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努力的方向。
5.咨询的过程里,来访者从依赖变成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独立的状态。相信每一位走进咨询室的人刚开始想到的都是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就像蛤蟆那样,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但是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法,也没有速成的灵丹妙药,只能是一步步去探索,去发现。
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也会有很多颠覆认知的观点,所以会变得想要反抗,觉得咨询师的不靠谱,但是走过阵痛期,自然也就走向了独立。
蛤蟆刚开始对苍鹭非常依赖,比如遇到老獾的事情迫不及待的去询问苍鹭的意见。
但是慢慢地,蛤蟆对苍鹭总是问问题的方式感到反感,终于在第十次咨询的时候大发脾气,扬长而去。
而在最后一次面谈中,他们看到了彼此的变化,不只是蛤蟆,还有苍鹭,所以最终走向新生。
写在最后
读完这5句话的你,还会觉得心理咨询是很遥远很神秘很陌生的存在吗?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觉得自己有需要去接受咨询,不妨大胆去尝试,给自己一次重新生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