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回来,就好想给自己放个假,网购买了许多书。最麻烦的就是一日三餐,除了生活琐事,就是在看书。看《道德经》,为了了解老子,搜了相关的视频和资料,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公开课什么的,看了一大堆。文友又组织共读一本书,一起读,然后共同讨论,坚持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太磨叽了,预想的挺好,说是共读一个小时结束。结果呢,从晚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还在没完没了的发散,离精髓相去甚远,浪费时间。我就自己发展了,他们后来好像也没人共读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谈论是《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我挑选一些有意思的发言,有的人说,有了善,就有了恶。如果没有善,也就没有恶。
又有人说,那没有善恶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人说,如果一个公司里没有奖励,也就没有惩罚。那一个人有优点就有缺点,为什么公司里还有能力高低之分呢?
有人接着说,人无完人,一个人身上优点,不是在这里有用,那就是用错了地方,换一个地方,他就可以发挥出来。
我说,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以自己的喜恶去评价另外一个人呢?
确实,人无完人,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那世界上就没有好人坏人之分。那为什么有些人会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坏人呢,那就是违背了天道,如果没有违背天道,那就没有好坏之分。我们生活的标准就是替天行道,顺其自然。
想到这里,不得不惊叹,老子的高明和智慧,为天下苍生指出了一条明路。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部分,道经讲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德经主要是修正人的行为,遵循天道,也可以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
如果孔子是圣贤,老子必是鼻祖。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不负老子所望,对经典古籍进行传承解说及发展。更加系统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并进行游说和言传身教。诗书礼易春秋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我越发的对这些古书有兴趣。
《道德经》、《尚书》、《论语》,都是文绉绉的讲道理,读多了,难免脑袋昏昏。刚好看到东方甄选在介绍《苏东坡传》,就颇有兴致的读了起来,林语堂版本,不到一星期,全部读完,而且里面生僻字一百多个,都一一百度查询。
从苏轼的幼年,一直到被贬海南,我羡慕他的童年和少年的家境殷实和对读书的劲头。他的家境确实现在生活里的好多人比不上的,丫鬟,仆人,还可以做慈善。有一句话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后来正是这样,两兄弟,一个做了大官,一个成了名。我是不信神佛的,但我相信天道好轮回,应该说我相信天道。
后来时运不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幸而性命无碍,他乐观开朗,率性直言,多次因为诗兴大发,被小人嫉妒惹来祸患。繁华褪尽,本性不变,他依然是洒脱不羁的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想他当时是有一走了之,结束生命的冲动,但是他最终没有那样做,我想他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他希望能带给别人温暖,凭一己之力只要自己能做,就去做,身体力行乐观面对生活。
更难得的是,多次被贬,心中依然一片热爱,一心为民,他的心中装的是满腹经纶,也装着天下苍生。每经一处,必造福一方,这样的人怎么不可爱呢?
在最苦的海南,依然坚持心中热爱,研制墨法,教诲儿子读书。安贫乐道,和乡民打成一片。苏轼一生所幸三个皇后,每一个皇后在位都召他回京。更幸运一生有王弗,王润之,王朝云。苏轼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概括他一生的功绩,我觉得远远不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再更,手酸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