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读后感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第22篇中说:“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要争取学生喜爱自己的学科,不但全校老师要有这种良性竞争,而且要让学生的思想和自豪感融合起来。即要让学生树立自尊感,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树立自尊感?作者在第23篇《怎样把思想同自尊融为一体》中给了我们答案。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已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紧接着,作者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通往这目标的途经,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当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一条原则,学生应当感到自已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作者用一个教学案例详细的给我们展示,作者是怎样让学生在从自已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的。从一年级起,作者就跟孩子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床很旱,在霞光初露的时侯,就出发到树林呈、湖岸边去迎接日出。作者把图画纸分给每人1张,愿意要两三张也可以,然后对学生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在二年级,作者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什么,或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干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从作者的这个案例中,我们能读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又层次,又要大众化,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豪感,这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自豪感,当学生有了获得知识的自豪感之后,他们就愿意去学,愿意去讲述,积极动脑去思考,就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充满自豪感。
到了三四年级,作者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段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这个“读书晚会”对我们现在的乡村教育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的,完全适合我们自己情况的方法。作者又让学生从五年级开始,让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积极的智力教育者。让高年级学生去指导低年级仲诗歌创作和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五年级学生的自尊感。从低年级开始,每个阶段都让学生获得自尊感,也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选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我们的教学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培养任务,让学生随时都有前进的动力,各个学段就有学到新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自豪感。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不断地为学到新知识和技能而产生自豪感。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也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