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通译】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学究】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去评论其他人,那就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了。
子贡好评论他人,这也不是子贡一个人这样,普天下之人谁人不评论,谁人不被评论,这是常态。
孔子这里说到自己没有时间去评判他人,难道孔子评论的人还不够多吗?孔子这么严密的逻辑也有孔子可专,也难怪其他人的行为了。
当然评论以某一个共识和某一件事为标准,评判自然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出发点在哪里?
【原文】(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通译】
孔子说:“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学究】
不用去担心别人不理解你或者了解你,那是自然的事。人家为什么要担心你,关心你,不就是为了自己而关心他人吗?这是一种社会通识,谁也不要去绑架谁。
这里谈到了价值和利用价值,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就看有没有被利用的价值,被利用的价值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人在社会中唯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被利用价值和获得被利用的机会,才能充分显示你的价值。这听起来拗口,实际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原文】(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通译】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
【学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为一个社会人你不需要事先去甄别一个人的好与坏,而是在交往中需要去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与你有没有关系。即便这个人十恶不赦,他没有影响你或者其他人,那么你去断定他会不会做坏事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都会通过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好坏,而事实上只有在当下他没有做坏事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通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啊,你这样四处奔波游说,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学究】
孔子到处游说周礼礼制,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自然也有人认为他在沽名钓誉,微生亩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可孔子还是要证明自己不是那种花言巧语之人,说实在的话,孔子这样的回答有点画蛇添足,得不偿失。既然知道谁人背后不被说,何必证明自己不是这样呢?
让他人说去吧,只顾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才是真正的践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