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PTSD患者。”
终于看了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好得一塌糊涂。
这篇文章想借着这部大型、超清的PTSD VR“纪实”电影,说一说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最早被我们熟知是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面对如此沉重且突如其来的死亡,众多心里从业者奔赴前线希望能给幸存者内心带来一丝抚慰。一时间也涌现了很多PTSD的救助指导手册,使这一冷门的心理学分支,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最近几年,即使没学过心理学的也知道PTSD,相关培训课程增多。
这不能说不好,但确实是因为频繁的天灾人祸间接导致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映,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转变。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拍得很像纪录片的电影。片中的比利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奔赴前线,他为了救受伤的队长和伊拉克反对军近身肉搏并杀死了对方,而遗憾的是队长也在同一天死了。这次行动的某个片段被镜头捕捉到,比利所在的b班成了美国英雄的典范,他们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
全片就讲述了B班的一天。我们跟随着导演的镜头,如此真切地感受着比利的内心在充满恐惧和危险的伊拉克以及喧闹欢乐的赛场上频繁切换。感受着B班这些普通男孩、普通士兵所承受着的战争后应激障碍反映带来的巨大痛苦。
PTSD患者主要表现:
1/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
在经历了亲手杀人、失去队长的战争之后。即使回到美国,比利全天的状态也是“不在状态”。他心理像是有一个空洞,麻木地看着嬉戏的队友和狂热的球迷,感受不到一丁点儿快乐,身在球场心却在战场。
2/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B班被要求在比赛的中场参与表演。但当比利站在舞台中间,烟花轰轰作响的时候,比利瞬间闪回了行动的那天。这是电影的一个经典镜头,这种闪回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比利一直无法投入在此时此刻的活动,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伊拉克战场。
这也是PTSD患者真实感受的一部分,巨大的痛苦经历即使在白天努力回避,也会在噩梦中频繁呈现。
3/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
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控制,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生理变化,与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
中场表演时B班列队走入后台,突然爆发的舞台效果声像枪击声一样,让整个B班惊吓甚至倒地掩护自己。可见虽然我们一直跟着比利的内心,但B班全体成员都受战争的创伤困扰,这个细节看着很是揪心。
其中情况较严重的塞克斯,已经出现了分不清战场还是球场的现象,过度紧张、警觉的情况特别明显。
回到座位,塞克斯情绪很不好,这时遇到前排球迷对军队肤浅的嬉笑提问,控制不住情绪的他和球迷“开了个小玩笑”。
此时,其他队友包括一向冷静的比利都没有上前阻止,大概也是塞克斯的举动发泄了全班人对这次肤浅又讽刺的球赛的愤怒吧。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例如童年因车祸丧失亲人的孩子,很可能会长时间遗忘车祸当天的细节,但又在多年以后想起。
5/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
以上是罹患PTSD的患者的常见情况,战争中归来的士兵很难不被痛苦击垮。
而人都想逃避痛苦,就像比利,本可以选择当一个逃兵离开B班,但他最终做出了留在部队的决定。这并不是因为比利想当英雄,更不是因为他的勇敢无畏,只是比利和军队已经有了太多的羁绊,他属于军队,军队也属于他。
这就像那些照顾自己有先天身心缺陷婴儿的父母一样,面对这种痛苦,虽然也有少数父母会遗弃婴儿,但大部分父母还是会无怨无悔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你说他们是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吗?我觉得并不是,我猜大概是这段缘分太深,以至于割舍掉就像割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痛苦吧。
但人们却愿意相信、崇拜那些无畏的英雄,而实际上怎可能有无畏的人?把人当成一个标签一个招牌去崇拜去要求,是对人性的彻底误解。
最后,摘取海灵格《谁在我家》书中的一段故事发给大家,这个故事叫做“不知道大战已经结束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虽然我们经历的不是战争或者地震,但长久的家庭矛盾,痛苦的感情经历在我们心理留下的就是战争的痕迹。
希望我们都能从各自的伤痛中走出来,不要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把自己困在小屋子里不敢出门走向外界的美好生活。
不要满足于活在战争阴影下了,因为大战真的已经结束了。
完。
一名爱画画的,心理咨询师
to be yourself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