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看待当下的儿童教育。我一般都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为例子阐明我的观点。
在美国,每一种新药从上报到审批,要经历12年的时间。这期间FDA会对这种药品进行各种检测和试验,以防其表面有效的后面,包藏着可怕的毒害和不可逆的副作用。
但在观念市场上,尤其是针对儿童教育的观念市场,还没有任何类似的监督机构。很多人随便“发明”一个产品或一种理念,便开始在市场上大肆兜售。
如果真的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这些花费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父母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购置的教育课程或者绘本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启示,甚至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以著名的《格林童话》为例,书中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很多相关的绘本中,不同故事中的王子形象千篇一律,只有公主的形象各不相同。可谓是幸福的王子是相似的,不幸的公主各有各的不幸。
这类故事剧情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公主被关在某一城堡中无法出来,或是遭受了一种诅咒沉睡过去。接下来她们便只能被动的等待,等待一位王子来解救她或者吻醒她。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
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而对于另一个人(你的孩子)来说,你却是他的整个世界。我们总是低估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巨大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学所说的“牛鞭效应”。
自然界、人类社会、组织中都存在着起因与后果之间不对称的现象。“蝴蝶效应”是其中之一,但这种现象很极端且概率极低,比较常见的是“牛鞭效应”。
我们知道,当人的手臂轻轻挥一下鞭子的时,振幅并不大,但鞭子的另一端振幅会相当大。牛鞭效应在市场和组织中很常见。
比如说,领导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某种意向,这种意向便会被弱势的一方快速传递、放大,呈现出让领导者都感到诧异的结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典型的牛鞭效应。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牛鞭效应而不自知。比如说,把一个故事讲给成年人听,成年人只是姑妄听之,若讲给孩子听,孩子却绝非听听而已。
故事里的场景、态势,情节中隐含的前提和假设,都会悄悄构成“世界图景”、“人间真相”,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影响远超出大人的预想。
简单地说,大人以为孩子只是在听故事,而孩子却是在大幅度地接受价值观的输入和洗礼。
当然,孩子们决不仅仅是在听故事。他们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中听故事。
很多家庭都是爸爸在外赚钱养家,妈妈操持家务并且看管孩子的学习。爸爸们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少,所以他们常常用友好的界面和慷慨的礼物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
他们在与孩子的相处时常常是“橱窗式”的——像商店的橱窗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示他们最为“完美”和诱人的一面。
此时,妈妈对于孩子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一方面,因为她们要负责孩子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自然会表现的更加严厉,对孩子的要求也更多。所以,很多女孩心目中的妈妈形象便没有爸爸那样可亲。
另一方面,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宫斗剧是很多妈妈们的最爱,她们在享受其中时,孩子们也难免耳濡目染。这样的家庭模式和影视剧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些女孩会觉得爸爸就是皇阿玛,而妈妈是皇后,有些严厉的老师就是容嬷嬷。她们潜意识中的生活场景是:
有一个男人在无条件的给予她关怀和宽容,同时总有那么一两个坏女人不断给她制造磨难,总是以一种嫉妒和挑剔的眼光盯着她。
长期沉浸在以上两种故事剧情(《格林童话》和《还珠格格》)中的女孩,很容易形成两种人格特点,一种是极端被动,另一种是受害者心态。这样的人格心态自然而然会对她们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她们期待一种戏剧化的人生。生活的场景一定要充满各种波折。明明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她们偏偏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情节。故事中作者为了推动情节有意设计的沟通障碍,她们却将其视为真实生活的常态。
就像贾宝玉询问林黛玉为什么不高兴时,林黛玉总会冷冷的说一句“好没意思”。这种反应模式,就是要永远和现实生活保持一种距离,永远要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来看世界。
另一方面,她们所期待的爱情,其实是一种“被爱”。自己无能为力,等待对方以超常的主动性来拯救、迎合和服侍自己。这就是她们养成的“爱情童子功”,是她们自小向往的 “光荣与梦想”。
弗洛姆说,爱的本质是去爱,是给予,而不是被爱。但是被童话故事和宫斗剧塑造了爱情观的女孩们则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显得可爱,自己如何值得被爱。
她们在小的时候,通过各种萌态和柔弱性吸引别人的爱。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无需有任何主动的行为,只需要心安理得地等待着爱的降临。
等她们长大后,这种恋爱观就体现为如何把各种各样社会认定的标签和品牌附着自身,让自己显得“可爱”。弗洛姆称这种人为“人格商品袋”。
她们的人生被几个简单的场景和模式所规范,但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人,都不会按照《还珠格格》或者《格林童话》中的设定来对待她们。于是,她们发现社会上到处都是手辣的容嬷嬷和心狠的王后,没有皇阿玛来给她们主持公道,没有王子来拯救并宠爱她们。
由此,她们会形成一种认知失调,最后导致心理失调。公主病便是这样来的。
百草皆可以成药,百药皆可以成毒。一物是否成毒,不完全取决于一物本身,还要取决于身体内的受体和抗体。
中国的父母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吃毒奶粉而不惜重金到境外购买安全的奶粉,因为那些奶粉有FDA之类的机构背书。但当他们为孩子购买各种绘本、讲各种故事时,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观念市场上并没有FDA之类的机构。
要想孩子在快乐地消费各种“精神食粮”里免受伤害,留下精神残疾,父母还得学会做自己孩子的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