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上面,是可怜的。
知识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但要是把它压缩成了药丸子,也就丧失了乐趣。
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吃大量的药丸子,那如果这样还不如干脆吃快一点,吃得越快,就越能留下多余的时间幸福地思考。这种思考的方式是发散性的思考,它就像把砖块砌成墙的粘合剂,也可以帮你消化药丸子。
认识周围的物体,我们潜移默化地形成心理表征。
想象狗这个概念,我们会立马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四脚动物,会汪汪叫,忠诚,伸出舌头的形象。但如果一个人从小只看过狗的玩偶,那么他的想法就会和我们不一样。这说明每个人对一个概念的心理表征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你想对这位只知道狗的玩偶的朋友描述狗有多么忠诚,他一定会一脸懵逼,并且觉得你说的话无法理喻。
这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到的被关在洞穴里的人一样,他们只看到了外部世界在墙上的影子,所以当别人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三维且有丰富色彩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在胡说。
因此,不要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潜移默化的心理表征就一定是正确的。通过怀疑,以及尽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一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
说到了解一个概念,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对话法来进行严谨的自问自答来完成对一个概念的完善以及话题的探讨。当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你要么反驳他,要么适当修正你的观点。
我们喜欢用类比论证来证明一件事物同样有另一件事物的性质。比如杯子是容器可以装水,所以桶是容器也可以装水。但是要注意要抓住事物的本来性质才可以类比。比如不能因为光盘可以放在光驱中播放画面就可以证明一张圆形的纸也可以用在光驱上。弄明白光驱是只能播放光存储介质的原理。
同样,做题时候的原理就是公式以及知识点。只有当条件符合的时候才能类比。
反过来讲,不能因为就了解了其中一个例子就以为了解了这个原理。比如,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耳机的人第一次看见耳机,一定会以为这个是一个绳子,用来捆绑东西。他完全没有了解到耳机的原理。
以此类推,盲目刷题也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到原理,因为题目始终只是很多原理在一个方面的应用。因此,做题最主要是要抽离出里面的原理部分,更加发散地联想到其它部分,以及深入理解。这要求我们既要对这些东西很熟悉,又不至于死板地不会联想。难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