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诗词,从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学习古诗就欲罢不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才几岁,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那抑扬顿挫的旋律犹如儿歌一般,我急着让爸爸教我下一首古诗。老爸看出了我的爱好,买了一本唐诗300首,从此以后我就成了“别人的孩子”,家里来了客人,爸妈都会让我在众人展示一下。我摇晃着小脑袋,一首一首地背下去,赢得一片喝彩声。古诗伴着我长大,在读中专那一年,爱的一发不可收拾,并喜欢上宋词。我买了厚厚的一本唐诗宋词集锦,每天读到很晚,尤其喜欢李清照的词,每一首我都仔细朗读,直到倒背如流。都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这么多年来,对于诗词,我仅仅是挚爱,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自己写诗。因为我觉得,写诗需要才华,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他们都是高山,只可仰视。吟诗作赋,绝对不是我这样的俗人可以做到的。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简书里发现一个“我想我是个诗人”的小岛,点进去发现大家都在对对联。有简友出一个上联或者下联,请大家来对。大家对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很搞笑,有的很有深意,有的俗不可耐,有的像诗一样优美。小时候,背诵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知道一点对联的知识,比如词性一定要相对,还要押运。看到大家都乐此不疲,我也想参与一下。我很挑剔,很谨慎地选择着,终于找到一个我认为很有意境的上联:
一缕青烟妖娆,燃不尽青葱岁月有你有我。
简友还配了一个很美的图片,一个美女妖娆的背影,一根点燃的香烟,丝丝缕缕的烟雾缠绕。此情此景,让我浮想联翩,也许美女在回忆逝去的年华,一份孤独,一份无助,欲语还休。我试探着一个词一个词去对。一缕青烟对半生浮缘,青葱岁月对似水流年,有你有我对无牵无挂
读了几遍,总觉得不顺口,所以又改成了,无挂无牵
一缕青烟妖娆,燃不尽青葱岁月有你有我
半生浮缘飘渺,留不住似水流年无挂无牵
我斟酌良久,才决定把帖子发出去。没想到,楼主竟然回了一个赞。我像是得到了糖果奖励的孩子,兴奋异常,并把上联分享到家族群里,也让大家众乐乐。
我接着挑一些不错的对联继续游戏:如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疫似魑魅,应有钟馗之行
想到武汉疫情,我不禁联想到钟馗捉鬼的故事。
提笔挑灯,诉千家故事
跋山涉水,听万户心声
上联写的是作家,下联我对的是记者。
还有被誉为千古绝对的楹联,
比如“烟锁池塘柳”,比如“
寂寞寒窗空守寡”。这玩偏旁部首的对联着实把我难住了。我只好拿来字典,一字一字查阅。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我给对上了。
烟锁池塘柳
烽镀沙场松
寂寞寒窗空守寡
忐忑忠心恐悬愁
帖子一发,有人点赞,有人评论,“唉吆,不错奥!”心里美滋滋的,于是更加积极地去小岛游览。正在得意之时,一位简友发来几个大字“失对失替”。我懵了,“什么意思?”疑问发过去,友友说可以看他的置顶文章。可怜我才入驻简书几天,根本找不到他的“置顶文章”在何处。还好有度娘。我捧着手机,好一番查询,终于明白“失对失替”含义,还顺捎恶补了一下韵律。以前只知道,平平仄仄平平仄,要对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平仄。如今总算略知一二。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宽对以二四六字的韵为准。还弄清楚了,为什么诗词会有节奏感,也多亏这平平仄仄犹如马蹄一般深深浅浅的韵律。还明白楹联要仄起平收,不但词性韵脚相称,意境也要相称,好的意境才能有好对。老祖宗的学问如此之大,我学的如履薄冰。忙找来对联专家李渔的《渔翁对韵》,不断吟诵,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有了些许底气,再战小岛。
小船摇落一轮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撸拨开万点星(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山当玉枕地当席,吾欲安眠
心上结霜早已柔肠寸断
眉间染雪却道相思成殇
我好像渐渐找到了节奏,越来越轻盈。在小岛里畅游,帖子几乎回了一半,看到韵律不对的还跟简友切磋,建议稍作改动。为了积累自己的作品,我经常把对出的楹联复制粘贴到一起,回复某人的帖子,然后再保存成文本,取名“新桃旧符”。一来二去,我在小岛上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我的对联对上了,这是又给我出一个呗!”这位明显透着不乐意。
“友友,你到底是怎么想到的,一下子这么多精彩的对联呀”这位是谦虚有加。
“这哔哔赖赖的,是大师吗?”这位已经有了怒意。
不管他们,我正玩的嗨呢!不知不觉,我竟然积攒了300多个对联。打开文本,浩浩汤汤,很是壮观,真没辜负这段时间的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时间久了自然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容易乐于为之。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小岛里的对联都太肤浅了,还错误百出,没有几个可以勾起兴趣对上一对。我百无聊赖地翻看,突然发现有一个简友将对联添加上两句,变成了绝句。我的诗词梦瞬间就开了花,脑海中涌出很多名诗名句。我仔细的比较着,诗词相对于楹联要宽泛很多,可以对仗,也可以只押运,只要能叙述明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可以。我开始试着用楹联写诗。
相思
寂寞空庭春欲晚
孤独病榻夜尤寒
相思欲寄天涯月
又恐将军愁不眠
前两句是我曾经对过楹联,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情景。后两句我发挥想象,思念一般都寄情明月,于是便虚构了女子的丈夫是奔赴了战场,对月思乡的情景。诗要在一二四句用同样的韵脚,这费了我一番心思。诗成,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大声吟诵起来。30多年来都是在吟诵别人的诗句,没想到还能自己作诗,第一次觉得,与诗词如此亲密无间。自此,我开始乐此不疲,把三百多个对联当成了素材库,对出了将近百首诗。其中有几首,自己很是得意。
暴雨
天鼓催发两岸风
跳珠踏破数船篷
金光刺破青鳞甲
波浪不惊舟自横
念
花香风冷雨霖铃
声咽琴幽无处听
窗内人听窗外雨
枕边泪落至天明
等
月寒夜半惊残梦,
人静山空余一灯。
风雪未停君未至,
也知归路是迷蒙。
写诗还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知道了雨还称为跳珠,雷声可以称为天鼓,珠帘可以为翠幕,黄莺可以叫黄鸟……有人疑惑,都是同一个东西,有何区别?当然大有用处,诗词讲究韵律,此处必须用仄声词,可是你选的词偏偏是个平声,为了不破坏结构,就可以找别称代替。比如《暴雨》这首诗,“跳珠踏破数船蓬”如果换成“暴雨踏破数船蓬”韵律就成了仄仄仄仄平平平,失去了马蹄韵的节奏,意境也差了很多。另外我还发现,很多成语也都是马蹄韵,比如姹紫嫣红,天长地久,花前月下,青梅竹马……写诗的时候,可以拿过来就用,绝对合辙押韵。后来仔细琢磨才豁然开朗,原本很多成语就是来自诗词,诗词就是成语的故乡之一。有时候为了追求绝佳的意境还要查询历史传说,百度百科。比如,杜鹃啼血映山红。这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蜀王望帝思慕美女不得,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如果想对出下句,也要找出死后变为他物的典型。于是我查阅到了湘妃竹的典故。
帝女思夫斑竹泪
杜鹃啼血映山红
学习写诗这一路,又把中国古典文化重温了一遍,实在是收获颇丰。喜欢,学习,收获,更喜欢,再学习,……不知不觉,作诗成了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乐于为之,乐于为之的事情就可以创造乐趣。现在,我不再依赖对联了,每看到一则故事,一篇美文,一幅照片,我都想把它变成诗。疫情横行,白衣天使无私奉献,我写成了
奉献
宋赞耕牛唐赞蜂
明吟煤炭清龚翁
白衣执甲冲锋去
现代公仆志不更
武汉封城解除,全国复产复工,我也作诗一首
复苏
紫燕重回黄鹤楼
钟声激荡汉江悠
春风唤醒樱花梦
共忆峥嵘岁月稠
清明节,我栽了一盆春葱,也赋诗一首:
春葱赞
身材窈窕藏风骨
白袄绿裙滋味足
只道春葱如玉指
也经霜雪冽风枯
读了《梅雨潭》一文,被那“绿的纯粹”的美击中,突然诗兴大发:
梅雨潭
飞瀑生烟梅朵开
幽潭含翠宝石裁
清湖崖上相陪伴
梅雨亭中等你来
我还试着填词,比较诗,词更富变化,我更加小心翼翼。这几天小区里的杏花开了,便决定歌颂一下春天:
天净沙.春
春雷乍响寒更
百花仙子御风
桃艳杏香兰蓬
百鸟朝凤
梧桐笑看不争
浪淘沙令.春愁
日暖风绵绵,春树难安。
花蕾欲绽艳阳天。
雀鸟惊飞寒料峭,引伴联欢。
风雨同程兼,却为哪般?
花落容易再开难。
幸喜枝头青果坐,笑对人间。
现在,诗词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深知我还在初级阶段,但我的确“乐于写诗”,以前只能仰视诗人如高山,如今,我期待能望其项背。现在,我经常听见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不断鼓励自己“我想我是个诗人”。我要把兴趣,变成动力,在学习和做事中享受创作带给我的幸福感,成就感,还有从中生发的不断向上的力量。我希望诗词能变成我心里的一盏灯,能够激励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最后用一首诗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吾之爱
吾生酷爱诗词香
佳句难得亦断肠
笃定其中藏真味
为她狂喜为她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