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万千思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是很多写作者会遇见的问题。头脑中的讯息就要爆炸了一般,却不知如何梳理出来。
这比没有素材写,还要难受一百倍。
明明心中有东西,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今天这篇文章,就分享一些内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想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但问题出在了输入上,如果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没有做好很好的分类,就像一台机器的线路一样,在拆卸的过程中没有将线路整理完毕,那么在重装的时候,势必也是一团乱麻,所以说,写作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不要仅仅看作是写,当你不知道如何去写的时候,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慢慢的写下去。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花费一些功夫。
首先,保持随手做笔记的习惯。《跃迁》这本书提到过一个观点,不要让你的大脑记住多少东西,只需要记住你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就行了。因为人的大脑记忆的短暂性,很多闪光点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没有准时的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会与很好的点子失之交臂。可能是我工作影响的原因,无论在哪里,我的包里都会携带一个小的笔记本,很小,不占地方也不沉,一支笔。这样就满足了我即便是乘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想到某一个有趣的点子,都可以记录下来。当然这个本子也是我的日程安排表,每天的任务形成都在上面,相当于我自己的一个行走笔记本了,如果时间充裕,我还会在上面写一些日记。我没有固定的日记本,基本上都是在我的这样的小本上完成,这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有用的讯息,无论是观察生活还是职场感悟,都带给我最大的回报。这个习惯,我还会一直保持下去,一方面让生活有条不紊,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写作储备粮草。
读书时,更是需要随时记下你的想法。我现在大部分的阅读精力集中在微信阅读上,基本能够保持每周五个小时以上的阅读。基本上上下班在地铁里的时间都交给微信阅读了,微信阅读有一个划线功能,就是把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让你有所感悟的句子标记下来。每天回到家里,在收拾完家务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划线部分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趁热打铁,为我所用。
第二,给笔记做标签,无论是在纸质电子还是在大脑中;阅读是获取有效素材的直接办法,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记笔记的方式毫无章法,真的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明明有很多想法很精彩,到后来想要去用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在哪里。因为可能当时是把这个破碎的想法记在了一张纸片上,这张纸片或许在某一天又被我不经意扔掉了,所以很多思维的闪光点,就被自己这样草率的笔记方式给破坏掉了。等到我开始给自己制定写作计划,并将这个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先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改变自己的做笔记的习惯。要么是随手记在看的这本书上,要么是记在固定的笔记本上,然后每一本笔记本的开始的几页都留出来,按页码对所有笔记进行目录标注,便于查找;或者做电子笔记,我用的是有道云笔记,想起来什么就会把一些重要的标签放在标题的位置,每一篇不一定太长,有时候十几个字,有时候是上千字,完全靠自己发挥。这样在下次用的时候,翻阅起来就方便的多。
至今我还保持着剪报的习惯,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很老套,很落后。但我要告诉的是,真的很有用。首先剪纸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自己的机会,再就是贴上后,我还会再阅读一遍,然后再旁边标注一些关键的词汇,一遍再用到的时候好信手拈来。这些笨功夫真的帮了我大忙,让我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每一篇文章的完成时间大大缩减,再不用东找西找的扒拉之前记不清放在哪里的资料了。
第三,围绕主题进行信息重组。看的多了,经历了多了,每天会用不同的感触,当你脑海中想要对某一个主题进行加工呈现的时候,不妨先翻一翻你做的标签笔记,通过记号笔把同一类主题的资料查找出来,或者在电脑上更为方便,直接主题词搜索,将你想要的资料一网打尽,然后根据你的需要进行深度的加工,雕琢,文章不厌百回改,有时候改着改着,写作的感觉就出来了,会给你的文章增加新的亮点,一篇原本没有头绪的文章也就出来了。
写作是一个慢功夫,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你会慢慢写好,但千万不要着急。
如果文章对你有用,那将是对我最大的福报。
这是接下来的日更计划,欢迎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