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提到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和王昌龄的《采莲曲》,本在溯源,不小心(碰点了“发布”)一下子又顺流而下到现代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其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还提到了《西洲曲》。让我们还是回到经典中按图索骥,寻求经典中的经典: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每当诵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时,那一幅流动的画面,就真的如在目前:一个多么清丽脱俗又温婉多情的女子啊…为此,我感叹中国文学的的伟大,形象的不朽!我甚至找到了《红楼梦》乃至一切美丽文字的源头!并对中华民族的渊远流长、生生不息,有了更多的自信,并充满希望…
或许有人会嘲笑我:怎么从此一点,就如是生发?我只能说:唯此,才找到了一条路径,通向对费孝通先生的四句箴言的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9.2.24.己亥正月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