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这些情景:
周末前一天,我们明明做好了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计划,但到了周末却总是又颓废和浪费了一整天。
下班回家,我们又是掉进刷手机追剧的循环,没做到和自己约定好的每天看书/学英语/跑步/健身的任务。
学生时代的假期,我们明明做好了细致的学习计划,书包装满了书,踌躇满志地要实现弯道超车,结果,却是又浪费了一个假期,弯道翻车。
这样的情景你是否也很熟悉呢?
对,这就是我们非常常见的“不自律”的表现对吧?这时我们往往会怪责自己:哎呦,都怪我不够自律,所以才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我们又会有这样的体验,同样是我们这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地方,有时的确又是可以做到自律的。
但我们依然是同一个人,人没有变,但事情的结果却变了,我们既可以做到自律,又可以做不到自律。而引起这样结果差异的就是我们做事时的变量。
正是因为不同的变量,所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律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而影响自律的多个因素,现在我们来一一拆解。
1.环境。环境是第一优先级。
我们都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在家时几乎无法自律,这时也许出门去图书馆,或者到楼下的星巴克,就可以自律。这就是环境改变引起的结果差异。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如果自己的书桌乱糟糟的话,自己就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如果桌面整洁干净,反倒更容易开始工作。
当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大到身处的物理空间,小到面前的桌面,都是会对我们的自律产生极大影响的因素,所以环境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
2.自己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生理状态,比如当你感冒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在状态,头疼或发疼的时候,你会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学习或工作效率肯定是不及我们耳清目明时候的。
情绪状态也非常好理解,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比如当你的老板或老师批评了你,你会觉得很失落。,做事情也会比较不情愿或拖延。但当你遇到一件非常开心的事的时候,你就会元气满满,干什么事情都觉得有干劲。
所以我们在平时也哟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尽量把情绪调节到比较积极愉快的状态,对我们的自律非常有帮助。但有时,由于我们有时对自己太苛刻,我们对自己的责怪也会伤害我们正面积极的情绪状态,这时会反倒阻碍到我们的自律。
3.任务紧急度以及难度。
众所周知,deadline就是生产力。
当你的任务下个月才截止的时候,你自然倾向于当前不那么重视它,也就会拖延它。但是,如果你任务的deadline就是生产力。当你的任务下个月才截止的时候,你自然倾向于当前不那么重视它,也就会拖延它。但是,如果你任务的deadline是明天,你再不情愿,至少也会马上行动起来,不自律的行为就会减少。这就是紧急度对自律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对任务紧急度进行调整,比如一个月后截止的任务,我们可以自己给它调节到2周后截止,这样改变了紧急度,就可以促进我们的自律。
再就是任务难度。进化论决定了我们的大脑喜欢节省精力,所以也导致了,越是难的任务,我们就会越倾向于拖延,越是简单的任务,我们可能随手就完成了。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庞大的任务或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再复杂的任务,经过一层层分解,拆分到一个个细小的任务时,都会变得简单,也更容易完成。
所以,自律其实是多因素相互协调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我们平时所谓不自律的表现,只是因为我们有的因素没有做好。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比如,你周末在家里颓废,睡了一个上午,起来点了个外卖,然后一直打游戏或刷短视频到晚上。临睡前,你发现你今天一事无成,你觉得你不自律,你的内心在狠狠地责怪自己。
但其实,事实可能是:你昨晚没有注意好休息,所以你今早醒来,身体比较疲惫,或者睡得太多,脑袋都有点疼了,这样一来,你就偏向于休息或娱乐而不是学习或工作了。这就是生理上的因素。
你本来计划好了要早起,结果醒来发现已经10点了,于是你的计划被打乱,你的心情也因此有点烦躁,所以你就更加自暴自弃,最后干脆躺平了。这时就是情绪因素在阻碍你的自律。
之后你好不容易起来了,想学习或工作,但你发现你的书桌桌面乱糟糟的,你发现,你需要收拾你的电脑,把散乱的书摆整齐,把绕成一团的数据线分开,把废纸都丢进垃圾桶里——你发现你要经过多个步骤去清理干净桌面,但步骤太多所以你的大脑选择了放弃,你也因为杂乱的环境失去了学习或工作的欲望。这便是环境的因素。
最后,你发现你的计划是读一本书,这本来就是你的自我提升计划中的,没有人去逼迫你,做好了没有人奖励你,没做好也没有人惩罚你,突然你想起来短视频里某位博主,你想去看看他有没有更新视频,于是你放弃了不紧急度读书计划,先拿起手机点开短视频软件,先满足当下的娱乐需求……于是,你就变成了不自律。
所以,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自律其实是个结果,是多要素综合平衡或协调之后产生的结果。所以,所谓的不自律只是个表象,这不意味着你有多不好,请不要自责或妄自菲薄,而是应该找出其深层原因然后改善,自律也会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