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一次参加心旅活动,体验了OH卡牌。感觉有一点像游戏,但又与游戏不同。游戏重在参与,同时考量胜负,而OH牌更像是一种自我觉察和自我解读,没有任何结果作为导向,自始至终都是以“我”之眼表述对卡牌的理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艾利斯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句话在整个体验活动中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我身上得到验证。
我发现,整个体验过程中,我都在对外输出关于亲子和家庭的信息。看到女人哺乳的图片,我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并强烈地希望这张卡牌代表现实中的自己;看到一男一女两个人坐在长椅上,我把它解读为别人期待我家庭和睦、夫妻和谐;看到一只手紧攥着另一只张开的手,我联想到母亲对我过于关心、而我想要逃离,联想到孩子需要大胆的体验、而我终将要放手,联想到我想做一些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但现实的工作拉着我不放。跳出“我”的框架,在编故事的环节,我的想象力更加肆无忌惮地牵引着我:结合即兴的故事情节,一大一小两个人在我眼里是上有老下有小,一个手上有黄色光晕的穿斗篷的背影在我眼里是小孩子的超人玩具。三轮词汇解读环节里,我看到的是:“痛苦”让我享受亲友的拥抱;走进森林带来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妙”体验;孩子在图书馆里“疲惫”又兴奋地看书(其实当时想描述为幼童读绘本的,但觉得今天钻进亲子关系出不来了,刻意修饰了说法)。最后对一张图片作积极描述时,面对一只榔头和一只拳头,我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孩子拿玩具锤子砸中了我的拳头,他的手部精细化运动水平又提高了。今天的表现让我自己也很诧异,尽管我明白自己很看重家庭,但未曾想到今天说来说去都跳不出这个圈。天哪,大家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在家庭中任劳任怨自我奉献的全职太太?
【图片备注:五个自我角色分别是——现实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我期待的自己、别人期待的我、真正的我。】
回到家后,我对自己的思绪进行了梳理。记得在心理学课上老师说过,稳定、重复、一致的行为模式的背后,其实都是有意图的,是没有完成的内在心愿在作祟,是需要和感受没有完全被满足。我为什么总是在谈亲子和家庭?毋庸置疑,我想当一个好母亲,这肯定是首要原因。我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我虽然没有继承我母亲的厨艺和家务水平,却像她一样非常看重自己的孩子,愿意把家庭与事业的天平往前者倾斜,尤其是孩子的前三年,我特别看重,希望花心思陪伴。但是我不想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因为我认为唯有活出自我,才是对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那么,怎样才是活出自我呢?一直以来,我的思绪都很活跃,却罕见持续性的行动,往往尝试几次后,就因为精力、时间等原因放弃了。现在静下心来剖析原因,觉得是因为我的性格中缺乏独立的一面,遇到事情往往陷入两难,总希望有人替我做出选择。而这背后其实是我害怕承担风险和责任。所以,当我高考填志愿想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时候,我妈说这专业太冷门,于是我放弃了;当我想当老师的时候,班主任说她最后悔读了师范类专业,于是我改主意了;大家都说女孩子适合读财经类专业,以后方便找工作,于是我默认了。毕业后的我原本是要遵循父母意愿,和班级里的大部分人一样首选国考和省考的,但我终于选择叛逆了一下,坚决认为机关单位不适合我,义无反顾地进了银行。进银行,并不是因为看重国有银行大锅饭,而是我认为银行可以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同时我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较好的业绩,得到自我实现。然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让我在有了孩子以后无法兼顾家庭,同时我越来越觉得经管领域拼逻辑、拼理性的风格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觉得快乐,甚至有着深深的疲于应付的感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真的这么难吗?终于,我想做出改变,从学习心理学开始。
半年多的业余学习让我的思维变得有弹性。幸运的是,由于工作内容调整,我的工作量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我依旧意识到我所做的并不是我热爱的。我正在考虑未来做与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但踏上这条路势必还需要做出持续的修行。
任思绪神游,不知不觉便触及了我真正在乎的东西——对于当前事业的不满足。确实,整个体验过程中,我对于事业都是避而不谈的。尽管在工作中没有什么差池,尤其是头几年刚工作的时候还表现挺出色,但在我现在看来,都不值一提,因为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也确实一直在纠结换工作的事,但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这个计划搁浅了。今天的一切是不是在暗示我,不要安耽于现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趁早换一份事业?
感谢今天的体验,当我意识到已经分析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我对未来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我很喜欢现在的我,因为我真诚,愿意分享,就像我希望成为的自己——开阔,从容,不心防戒备。所以,我把这一篇心得分享给正在看的你。